与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和教育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对小学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音乐相关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学生今后成长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小学音乐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小学音乐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利用奥尔夫教学法展开小学音乐的教学。奥尔夫教学法所强调的是通过音乐的学习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学习,发挥出音乐教学的德育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奥尔夫教学法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的意义
一个国家想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就不能离开创新,不能离开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小学中的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课程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在文化知识的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音乐课程具备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独特的包容性和开阔性,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场所,同时也能在无形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着的艰巨的责任,积极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不懈努力。在小学音乐的课堂之中,教师可以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无形地推动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音乐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不同,音乐的教学能够给予学生很大的自主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散思维的平台,能够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之中积极地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小学音乐的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高雅艺术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创造美好的心灵环境,培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全面地发挥出音乐教学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1]。
二、影响小学音乐教学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小学阶段的教师普遍更加重视语文、数学以及外语的教学,音乐课不仅在课程表中的安排非常少,也还经常会被其他教师占用,音乐教学的开展十分困难。除此之外,小学的音乐教师也没有给予音乐教学足够的重视度,甚至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音乐教学中所具有的德育教育功能,在课堂的教学中敷衍了事,没有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从而影响到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目前阶段,随着国家和教育局对小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增加,也更加强调小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音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的使用奥尔夫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学习的兴趣,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德育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为学生构建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非常具有创造性的课程,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应该有着很强的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给予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音乐之中所描述的情感大多是细腻而又温柔的,要想在音乐的教学中体现审美教育,首先和关键的就是把握住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带领学生一同去感悟、去欣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当堂课所要学习的音乐,为学生创建起一个恰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之中,在其中感受音乐的美,从而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进行音乐《不忘初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提起“祖国”,自己会想到一些什么?我们的祖国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情?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互联网上有关祖国发展的历史资料,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讲解祖国艰难发展的历史故事,挖掘学生的爱国情怀,实现音乐教学与德育教学的结合,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德育教育的感染和熏陶。这时,再根据歌词的内容,为学生们介绍歌曲所描绘的壮烈景象,感受其中每一字、每一句所想要表达出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去聆听音乐,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对音乐的审美观念,为音乐审美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挖掘音乐中美的内涵
音乐是一项具备着高级审美的艺术,小学的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课程的讲授时,应该始终把握音乐中的美,将审美教育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与文学作品不同,音乐可以没有歌词,仅仅通过乐器的演奏,依靠不同的节奏和旋律来表达出其中深刻的内涵。教师应该抓住音乐的这一特点,带领学生从节奏和旋律入手,展开对音乐中美的欣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功能。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音乐中的美,再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抒发出自己在聆听这段音乐时的感受。同时也要注重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堂上展开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来实现音乐审美的教育。例如,在进行音乐《梁祝》的欣赏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们介绍这一乐曲创作的背景,用讲故事的方法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这支乐曲。在了解了这些背景故事之后,再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聆听音乐,感受其中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让学生能够真情实感地感受到音乐中想要表达出的情绪变化,感受作曲者的情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3]。
(三)帮助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学习音乐,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音乐的课程应该是一门十分活跃的课程,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到音乐课堂的这个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起想象力的舞台,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散思维的平台,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小学音乐的课本中所选择的大部分音乐都是具有故事性的,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血红色能在歌唱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趣味性。小学的音乐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到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歌词的内容展开理解和想象,对歌词的内容进行扩展和想象,编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进行小学音乐课本中《孙悟空打妖精》一曲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进行思维的发散,积极地展开想象,再邀请几位同学来和大家分享自己脑海中所呈现的故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进行简单的引导,不可以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进行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想象力是最为珍贵的东西,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进行自由的想象,而不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主观感受强加给学生们,这样不仅不能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产生帮助,还会使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抵触的心理,对于音乐课程的继续开展有着不利的影响[4]。
(四)强调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地展开一些实践性的教学,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实践的学习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陶冶情操、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发挥出音乐教学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例如,在进行小学音乐课本中《小星星》这类旋律简单的音乐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玻璃水杯、筷子等,通过在每个杯子中加入不同高度的水的方法,制作出一个简单的乐器,聆听每一个杯子在被敲击时所发出的声音,再根据音乐课本上的乐谱进行弹奏。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创造的乐器上展开创新性的创作,编写出自己的原创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充分地体现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还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有着很好地培养作用。
四、结语
奥尔夫教学法与小学音乐的教学有着很好的相容性,其中强调的创造力培养、兴趣积累正是小学音乐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能帮助教师在音乐的教学中更加顺利地开展德育教育,发挥出小学音乐的德育功能。教师要把握好这一特点,正确地认识到音乐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开阔想象的平台,鼓励学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仲.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与奥尔夫教学法的融合——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本土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10:132.
[2]余丹红.奥尔夫教学法原理再释义[J].人民音乐,2018,10:70-72.
[3]任可欣.奥尔夫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J].职业技术,2020,1903:105-108.
[4]李莉.奥尔夫教学法“原本性”精髓的中国文化解读——返璞归真:身体的解放与心灵的创生[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4: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