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确定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那就必须落实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大单元教学强调从单元的视角来认识教学,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单元知识的建构,形成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大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其途径则在于让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有单元视角,在于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建构与应用的主体。下面结合湘教版地理教材的使用,浅谈一些实践与收获。
一、基于学科素养开展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大单元教学对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相关的专业技能,很难对教学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更谈不上设计大单元教学,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对整个单元课程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并不能将教学活动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结合。
其次,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理解不够深入,对如何组织实施大单元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很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设计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任务。
最后,大单元教学应强调整合课程内容,关注学科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联系与融合。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培养的“碎片化”,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全面。
二、基于学科素养开展高中地理大单元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建立地理知识架构,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架构,并针对已有知识进行深度加工,提升学习效率。以“地球上的大气”教学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大气运动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大气运动的方向是什么(从南北半球看)?在大气运动中,风向如何变化?在问题设置完毕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架构:第一步,掌握大气运动的方向;第二步,掌握大气运动中风向如何变化。通过这个知识架构,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细化,以此为基础,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二)以阅图能力培养为基础,提高学习积极性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从不同地区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对地理要素的整体感知和深入理解。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电子地图、地理图表等信息载体,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对信息的整理、归纳能力。
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过程”这一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不同地区降水、径流、蒸发和滞留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分析降水时,可以让学生用地图展示降水分布规律、地表径流特征和影响因素等。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图例和区域图,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如高原、山地、盆地等地形类型,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地形类型对气候的影响。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图中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对气候的影响程度。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通过开放性课程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开放性课程是指教师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时间长度和空间范围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可以是对某一具体地理问题的调查。开放性课程在地理大单元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地球与地图”主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课程,可以在教学前布置开放性课程:通过手机扫描地图或用手绘地图等方式,寻找地球上最具代表性的位置,分析地球的运动特征和规律,并用表格、图像、数据等方式来表现。学生可以自主设计活动方案,例如,设计天气预报图、计算风速和风向、绘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温度分布图、绘制太阳辐射分布图等。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思考自己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学生在完成一系列活动后,可以思考在实践过程中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进一步增强了实践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也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主题时,教师要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相结合,设计“从数据中找出问题”的探究活动。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中关于人口迁移的案例资料,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原因;通过观察人口迁移典型案例图片,思考迁移后对该地区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人口迁移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
(四)构建地理教学情境
大单元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创设各种类型的真实情境。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搬到课堂上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大气运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设你是“宇宙人”,你需要制作一份“宇宙人”专属名片。那么这个名片上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学生要根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自主设计与思考,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展示成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方案,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教师要及时对方案进行评价和反馈。在“地球的运动”大单元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你所在位置的地球自转速度在什么时间最快?地球自转速度为什么会受到太阳位置的影响?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探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的系统学习能力、整体探究能力。
结论:总之,大单元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大单元教学有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应结合地理教学特点深入研究如何应用大单元教学模式。从核心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得学生在建构地理知识的时候,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方式去加工知识,从而形成较强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雅琪. 上海市高中地理作业现状及校本单元作业设计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23.
[2]鞠婷, 谭华云, 赵颖洁. 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以“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 (13): 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