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研究

周思芳

淮南联合大学,安徽省淮南市,232001

摘要: 本研究以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生态翻译学注重融入环境文化因素达到最佳翻译效果。论文分析具体案例,揭示文化适应性问题与环境适应性挑战。研究发现现有翻译常忽视目标语言环境特点,致信息准确性与文化适应性不足。提出增加对目标语言文化背景了解、调整策略等优化建议,以提升翻译质量效果,为公示语翻译提供新视角及理论支持。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公示语翻译;文化适应性;环境适应性;翻译优化
DOI:10.12721/ccn.2025.157009
基金资助:淮南联合大学2023年校级科研一般项目《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研究》(编号:WYB2308)
文章地址:

引言:

全球化进程中,翻译是跨文化交流关键,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质量影响外国师生理解互动。传统翻译法效果欠佳,生态翻译学强调综合考虑文化环境因素。该理论为解决淮南高校公示语翻译问题提供新视角方法。深入研究可揭示不足并提出优化策略,提高适应性和效果,既提升高校公示语翻译质量,也为其他类似场景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挑战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之下,淮南高校公示语翻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无疑是文化适应性的问题,文化差异于翻译过程之中所产生的诸多影响,绝非仅仅局限于语言的直接转换,其更是涉及到文化背景以及习俗的深刻理解。淮南高校的公示语通常蕴含着特定的地方性以及文化特征,诸如地方习惯用语、文化特定的标识符等等,而这些元素在进行翻译之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读者对于信息的解读以及反应,极有可能大不相同,这便要求翻译不但要忠实于原意,而且还需针对目标语言文化做出适当的调整。某些带有地方色彩的表达方式,倘若未能切实有效地转化为目标语言中的等效表达,那么便有可能导致误解或者信息的失真,了解并融入目标文化的特点,对于公示语翻译而言,可谓至关重要。

在环境适应性的维度之上,翻译质量受到了目标语言环境的显著影响,公示语翻译不但需要考虑语言本身,而且还得适应目标语言使用者的环境,淮南高校的公示语原本旨在服务校园内部的特定群体,然而其翻译版本却必须适应多元化的语言环境,其中包括外籍师生的需求。现有的翻译策略常常偏重于直接的语言转换,却忽略了目标语言环境的复杂性,这种策略致使翻译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功能性信息的传递以及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某些翻译策略或许未能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预期以及理解习惯,其结果便是使得翻译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的清晰度与有效性,探索更为有效的环境适应性策略,调整翻译方法,以更好地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已然成为提升公示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方向。

二、优化策略与方法

在优化淮南高校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深入了解目标语言文化背景这一策略乃是提升翻译质量的关键所在,公示语翻译绝非仅仅是语言的转换,其更是文化的传递,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习俗以及价值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目标可以多渠道的文化调研来加以实现,例如阅读相关的文化文献、参与目标语言的文化活动或者与当地文化专家进行交流,这些措施能够助力翻译人员精准把握目标语言文化的细微差别,进而在翻译中作出更为准确的调整。对于那些包含地方性习惯用语的公示语而言,在翻译之时,需依据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竭力找到文化上的对等表达方式,方可避免直译带来的文化冲突,确保信息得以有效传达。除此之外,调整翻译风格同样不可忽视。翻译风格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预期,运用更符合目标文化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能够提高翻译的自然性和接受度。正式的公示语或许需要采用更具权威性的表达,而非正式的通知则可以选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这种风格上的调整能够帮助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从而提升翻译的效果。

适应性翻译技术的应用亦是提高公示语翻译效果的重要手段,现代翻译技术的发展,为解决文化和环境适应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在选择翻译工具时,应依据翻译任务的具体需求来进行决定,例如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工具能够提高翻译的效率和一致性。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翻译人员管理术语和翻译记忆,进而确保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工具的应用并不等同于完全依赖自动翻译,人工的审校和调整依旧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可以适应性翻译技术来实现,利用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相结合的方法,机器翻译能够处理大量的基础翻译工作,而人工翻译则负责对具有文化特殊性的部分进行详细调整,这种结合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翻译的效率,同时保证翻译的质量。

适应性翻译技术的应用范畴绝非仅限于翻译过程自身,其亦涵盖翻译质量评估工具的高效运用,此类工具能够助力翻译人员于翻译进程之中实时予以监控并评估翻译的质量与适应性。经由对这些评估工具的运用,翻译人员得以对翻译结果展开系统的分析,进而及时察觉潜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修订与优化,尤其在公示语翻译领域,质量评估工具的运用显得格外重要。与语料库分析工具相结合,翻译人员能够深入地剖析翻译的准确性与一致性,确保翻译内容不但在语言层面精准无误,而且能够在文化层面与目标受众产生共鸣。适应性翻译技术还着重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凭借将这些知识融入翻译过程,翻译人员能够更好地把握语言中的细微差异以及文化内涵,从而提升翻译的整体质量与效果,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应用策略,不但使得翻译更加契合实际需求,同时也增强了翻译在不同文化与语言环境中的适应性与可行性。

三、实施效果与实践检验

对实际案例的分析,实施优化策略的效果得到了显著验证,以淮南高校公示语的翻译为例,优化策略的实施涉及对翻译准确性和读者满意度的全面评估,在翻译准确性方面,经由前后对比,优化后的翻译显著提升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在对一些含有地方文化的公告进行优化翻译后,目标读者对翻译内容的理解明显增强,信息误解的情况大幅减少,这种提高不仅体现于语言的正确性之上,更在于对文化背景的适配以及语言风格的调整,使得翻译内容更契合目标语言文化的惯用表达。读者满意度的提升也反映出优化措施的有效性。调查问卷以及反馈收集,发现翻译后的公示语在表达清晰度和易读性方面获得了读者的积极评价,目标读者对翻译内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显著提高,这表明优化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预期效果。

优化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涵盖翻译风格不一致以及文化适应性不足,这些问题提醒着在翻译实践中对细节的把控以及对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翻译工作中,应当继续强化对目标文化的调研,并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翻译质量的提升绝非仅仅依赖于技术的应用,而更需要对翻译过程进行持续的监控以及建立反馈机制,建议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建立系统的质量评估和反馈机制,不断的反馈与修正,持续改进翻译策略和方法。应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适应性原则,不断优化翻译策略,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

结语:

淮南高校公示语英译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显示,文化适应性与环境适应性乃提升翻译质量关键。实施优化策略,如深入了解目标文化、应用适应性翻译技术,可显著提高翻译准确性与读者满意度。案例分析证实,系统化翻译调整能避免文化误解、提升信息传达效果。未来翻译实践应持续关注文化背景调研与策略调整,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提升翻译质量,为公示语翻译及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黄园园.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旗渠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J].今古文创,2024,(23):104-106.

[2] 曾淑玲.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闽西客家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J].作家天地,2023,(34):132-134.

[3] 胡素芳.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浙江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1):37-40.

作者信息:周思芳(1982.6)女,安徽省淮南市,研究生,工作单位:淮南联合大学 讲师,研究方向主要是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