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岳晨阳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 作为传统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的延续和发展,普惠金融旨在满足所有地区有需要的人公平地获得金融服务。当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依托网络的数字普惠金融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归纳了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和优势,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实践进行分类,并对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进行了研究。文章提出需采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制度框架、推行沙盒监管等措施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蚂蚁金服;监管沙盒
DOI:10.12721/ccn.2025.15701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

(一)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

数字普惠金融是在移动互联、网络和通信服务、移动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由不同的金融机构以包括存款、支付、融资、担保和资金管理等方式对以往金融服务不足的地区提供可以长期受益的金融服务[1]。这些服务可以针对性满足用户的需求,对客户来说是可以承受的,对服务提供者来说是可持续的。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创新产品以及新兴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上提供的金融产品都属于数字普惠金融的范畴。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和优势

1.可获得性更高

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数字金融服务能够打破金融业的地域局限,从而在极大限度上提高消费者获取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消费者能够借助数据交易平台实现交易、数据流转、融资以及其他业务。由此形成的投资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信用机构奠定信贷基石,从而向用户提供精准服务。另外,私募基金能够在线上移动通讯网络平台上利用金融机构产品和投资工具实现 “面对面”投资。金融市场的发展拓宽了普通家庭、特殊人群和中产阶级的融资渠道。

2.覆盖范围更广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等提供金融服务,可以覆盖更大范围领域,特别是惠及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提供服务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或便携式电话而不是通过固定的营业网点获得金融服务,无论是在偏远地区还是大城市都可以实现在线获取金融服务。用户不需要提交纸质文件,而且审查时间相对较短。在通过审核后,客户可以在线上获得借款,并在网上进行还款。

3.风险管理数据化

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缺乏对小微企业以及收入微薄的个人的有效担保,商业银行很难找到偿还资金的来源,这导致风险的上升。数字金融针对传统银行产品开展深度创新以提高服务质效,并进行“存量优化”,降低“金融部门—企业主体”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避免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隐患。商业银行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并基于对日常交易数据和信息流的分析,可以有效地评估客户的信贷成本和信贷水平,大大提高识别风险的能力和授信审批的效率,从而为小微企业以及低收入人群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2]

二、数字普惠金融在实践中的分类

(一)网络支付

传统的支付方式是利用资金的流转、支票的流转和银行的承兑等物理或实体方式进行钱款交付的。互联网交易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数据传输,所有付款都是通过电子化的手段完成。如今,手机已经可以进行大量简单的交易,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从数量、成本、速度、覆盖范围来看,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网络贷款

数字技术给网络贷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很多在传统金融机构不能获得金融服务的个人和组织可以在网络小贷上获得贷款,网络贷款的普惠性得以体现。网络贷款的发展与数字技术的两大优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首先,许多客户已经附着在移动终端上,这有助于潜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降低获客成本。第二,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三)征信领域

数字普惠金融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很高,征信系统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贷前贷后风险。在贷前阶段,使用信用评分或信用报告来了解一个人的信用状况。在贷后阶段,“信用分”可以被视为企业的“资产”,因为它们决定了用户未来获得信贷服务的能力,因此有利于督促借款人尽快还款,从而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支付体系和信贷系统以及其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建立信贷信息共享平台。电力和电信行业应该加强农村电网和通信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化的支付清算系统,改进农村支付业务环境,形成数字化可传输的信贷档案,实现农村信贷的数字化管理[3]。推进城镇和乡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供电体系,缩短服务半径,进一步增强农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乡镇供电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减少与城市电力供应服务的差距,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在农村普及WIFI和智能手机,提升互联网的覆盖率;大力支持电商业务在农业领域的开展,通过降低服务资费,如手机流量费、宽带年费等支持政策驱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红利充分溢出[4]

(二) 构建制度框架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服务覆盖面较广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需要建立松紧适度的制度框架。首先,应加快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对进入对应行业的企业做合理要求,保证相关企业既具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风险承受能力,又不影响创业活跃度与创新能力。无论是金融中介还是信息中介,只要业务内容和金融交易相关,就必须满足相关的备案准入门槛,因为二者都可能产生相应的金融风险。其次, 建立完善的咨询和风险披露机制,使有关企业能够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运作,确保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最后,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规, 创造一个安全的网上金融运作环境,降低甄别互联网金融运作合法性的难度,消除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运作合法性的怀疑,减少非法金融业务造成的损失。

(三) 推行沙盒监管

在网络支付、贷款、征信和保险领域,可以学习蚂蚁金服的成功经验,充分运用大数据解决运营中的难题。放眼全球,英国和新加坡正在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法规的完善,实行沙盒监管。监管沙盒是一整套全新的监管体系、理念和工具,其具体做法是把创新金融产品在一定范围内,在一定许可情况下放入沙盒当中进行试运行,然后由监管决策者对它进行评估、跟踪,测试成熟后可以进行真正地许可推广。这个制度与我们原有的出问题再管、没问题先立法、先建规则是有区别的,它是一个试验性的监管体制,能够规范化地引导创新, 值得我国借鉴推广[5]

参考文献:

[1]丁竹君,孙亚琴.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实证评价与助力乡村振兴研究[J].开发研究,2022,(02):78-89.

[2] 王勋,黄益平,苟琴,邱晗.数字技术如何改变金融机构:中国经验与国际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22,(01):70-85+6.

[3] 高鸣,宋洪远,江帆.金融支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优化[J].农村金融研究,2022,(02):3-12.

[4] 訾豪杰.新型电子商务环境下农村商品网络流通系统探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03):147-149.

[5]胡滨.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J].中国金融,2016(2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