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因年龄小,尚未形成完善的认知系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此时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让幼儿更好地生活与学习,在活动中树立规则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使幼儿终身受益。教师应积极更新教育模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与游戏中,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哲学家菩德曼曾经说过,“种下一种行动,就会种下一种习惯,种下一种美德,就会收获一种好运。”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财富。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增进幼儿的智力,提高其能力、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它能解决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如果训练不到位,还会对儿童的学习及今后的成长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从小就应重视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因此,培养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二、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巧妙利用绘本
绘本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关生活行为习惯的绘本故事,不胜枚举,如:《牙齿大街的新鲜事》《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根本就不脏嘛》《睡觉去,小怪物》《眼镜公主》等。这些绘本不仅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均有助于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仿效其中良好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绘本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学会正确的生活习惯。在实际幼儿园绘本教学过程中,幼儿园老师在教学中要有一个基本的铺垫,我们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我们学到的东西直观地概括出来,还必须将学到的情景全部交给儿童。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来感受这些画面,并能根据图片或者文字的描述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解释。激发孩子学习与探究兴趣时,教师也可供给音乐、视频和其他情境材料,让孩子们在图画阅读内容上深入地学习与探究,才能切实培养好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成长。
(二)开展主题教育
爱惜粮食,不挑食偏食,是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之一。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告知幼儿粮食来之不易,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但多数幼儿并不能理解这种感情,甚至部分幼儿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节约粮食的意识。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开展“爱惜粮食,禁止浪费”的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选择合适的绘本,如《跟饭团一起插秧》,利用绘本让幼儿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然后以“光盘行动”为核心,让幼儿自主绘画,一方面让幼儿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真正将节约意识融入幼儿的教育工作中,正向引导幼儿。其次,条件允许时,教师还可以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带领孩子到超市或农贸市场,认识常见的粮食作物,了解这些作物如何制作成食物。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爱惜粮食的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挑食、不偏食。
(三)实施游戏教学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普遍存在贪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设计游戏教学方案,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并且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游戏教学中,教师可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入游戏活动,既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又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以“保持个人卫生”的教学活动为例,为了让幼儿重视个人卫生问题,教师可以设置小医生看病的游戏,让幼儿认识到不讲卫生会造成的后果。游戏过程中,教师分别让幼儿扮演患者和医生,表演就诊、检查、吃药、打针全过程,让幼儿思考患者为什么会肚子疼?如何才能避免肚子疼?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病毒细菌进入人体的动画视频,让幼儿认识到不讲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不洗手、早晚不刷牙,病毒细菌就容易进入身体,从而引起肚子疼。如此教学,利用游戏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配合动画视频讲解卫生知识,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个人卫生意识,养成讲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注重家园共育
在家庭里,制定行为准则,计划班级学习,均应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些都是建立在共同遵循之上。孩子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所以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做好家庭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儿童,家庭,教师、幼儿园里的人是需要耐心的,培养好习惯,要花很多时间,好的家庭气氛,是儿童形成好行为的重要场所,父母有责任一边照料子女,还应注意正确引导,准备充分时用心、耐心地训练使其言行有很好的发挥。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首先应该从孩子开始。家里面每一个人,特别是至亲,都应该为孩子做榜样,让你的积极情绪去感染你的小孩,从心底里接受孩子吧,而非以消极的言辞谴责你的子女,或者以暴力制约其正常生活。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和鼓励相结合,不要因为他们的问题就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而是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惟其如此,儿童的自觉性才会得到根本保证。
三、结语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实施,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持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引导幼儿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月琴.幼儿园教育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20):156-158.
[2]林文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24,(07):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