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庞寿翦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茶镇九年制学校,723504

摘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作业不仅是巩固教学效果、衡量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DOI:10.12721/ccn.2025.15701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双减”政策的提出,是为了有效缓解义务教育阶段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回归学校。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家庭作业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活动,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作业设计往往存在形式单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等问题,难以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因此,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探索新的作业模式,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一)作业设计单一,难以产生兴趣

在小学的基础学科当中,数学是一个特殊门类,不同于其他学科,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数学知识,还要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解答不同题型,这也说明了数学这门课程的灵活性。但从当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来看,多数老师并没有从学生个体和兴趣出发设计作业,而是以应试教学模式,以目标结果为导向,布置作业。作业多为文字表述、理论知识,内容多为应对考试的题型,作业形式单一且内容缺少灵活性,这样的作业难以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把作业当成学业负担,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抵触情绪。

(二)作业层次统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个体差异,对知识要点吸收理解程度不同,数学基础也有差异。目前,小学数学作业普遍配有习题册,习题册的作业内容并非按照学生学习能力高低进行设置,在作业难度上设置水平相同,内容单一,题目数量及题型一样,缺少层次性。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说,题目难度过于简单,缺少一定深度和挑战性,不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完成作业的态度也就越来越消极了。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题目内容晦涩难懂,完成难度大,往往敷衍了事,容易产生挫败感和压力。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一)设计前置性作业,促进学习过渡

前置性作业,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正式教学之前,教师为学生设计的一系列学习任务,旨在帮助学生预习新课内容,激活旧有知识,初步形成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既具有挑战性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内容。

1.生活实例观察

首先,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物体,如房屋屋顶、公园花坛、交通标志牌等,并测量或估算它们的边长或周长(如果条件允许)。这一任务旨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多边形的踪迹,初步感知多边形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为以后的多边形面积计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旧知回顾与关联

回顾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面积计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同时建立与新知之间的联系,为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二)作业设计生活化,增加趣味性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广泛应用的学科,其根源深深扎根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当作业内容以纯粹的符号、公式和机械性的训练为主时,这些抽象的表现形式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对数学产生畏惧或厌倦的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亟需将作业设计融入生活的元素,让它更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让家庭作业变得有趣,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圆的认识(一)》这一章节为例,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贴近生活、充满趣味的作业内容。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圆形物体,如车轮、盘子、钟表等,让他们通过实际观察来感受圆的形状特征,理解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接着,可以设计一项“制作圆形图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如彩纸、剪刀、圆规等)动手制作圆形图案,并在制作过程中探索圆的半径、直径等基本概念。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如“寻找隐藏的圆”、“圆的接力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尊重个性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会逐渐显现出认知和思维差异。以往的小学数学作业低效的原因之一是作业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匹配。针对这种情况,在“双减”背景下,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老师要对学生的差异性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作业进行合理的分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从而帮助每个学生在作业练习的过程中都能实现发展。

以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体积》一课的作业设计为例。由于不同学生在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设计了以下三类不同难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第一,基础类作业——为了巩固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理解。作业题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4cm、2cm、2cm,那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第二,能力类作业——对长方体基础知识进行一定的变形,所以难度会有一定的增加。作业题如:一块长方体木料的长、宽、高分别是12cm、9cm、10cm,把这根木料切割成若干个棱长为2cm的正方体木块,那么切割出的数量是多少?第三,提升类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作业题如:将一个正方体的高增加3cm,其表面积会随之增加84cm2,那么增高之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在完成作业设计后,笔者没有直接规定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增强了作业练习的弹性,还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四)完善作业评价,实现提质增效

评价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采用更加恰当的作业评价方式。通过准确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作业设计的优化与改进提供依据,进而实现作业的提质增效。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评价中,笔者会先鼓励学生进行作业自评,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在作业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因为相对于教师直接指出的错误,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往往更加深刻。而在教师评价方面,笔者会着重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例如,针对书面作业,笔者除了会看作业结果,还会分析学生完成的作业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发现在作业练习中出错的原因。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改变了传统繁难重的作业模式,确立了减少作业总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主要目标。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把握“双减”政策的本质,转变传统的作业观,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目标,多维度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的趣味性、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实现作业的减负增效。

参考文献:

[1]向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J].学园,2024,17(13):55-57.

[2]王涵.“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思路优化[J].小学数学教育,2024(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