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说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苗桂娟

河北省涿州市南良沟中心学校,072750

摘要: 提升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即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数学语言表达是小学生必备的一种技能,它关系到一个人今后的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受困于数学语言表达,进而受困于数学学习,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说数学”的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我们经过探讨和研究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语言表达;提高方法
DOI:10.12721/ccn.2025.157022
基金资助:本文系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说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zk2306
文章地址:

数学核心素要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还对其存在的必然性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提升小学生“说数学”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探讨与研究,为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 小学阶段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这不仅包括对数学符号、图形的理解与使用,还涵盖了用口头和书面形式表达数学思想的能力。能使用数学语言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用数学术语描述购物、时间计算等情景。能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正确使用数学符号和术语,清晰地记录解题步骤。具备用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的能力。通过数学语言的使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数学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数学思想和方法传递的媒介,也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关键。通过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组织和表达数学思想,从而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够提高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准确的数学语言向学生清晰地传达数学知识和解题思路;同样,学生也需要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疑问和思考,促进课堂上的互动和讨论。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在小学教学中训练并提升学生“说数学”教学的策略

(一) 数学阅读,提高学生们对数学语言的感知能力

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数学阅读不仅仅局限于数学课本的阅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推荐适合他们的数学读物,如《小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和《神奇的数学》等。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同学们开展数学读书分享会,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敏。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以身作则,促进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认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对数学语言的敏感度高,学习能力强,是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黄金时期。教师尽力做到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前后连贯、逻辑性强,为学生做出榜样,并要求他们认真倾听,并提供模仿的机会,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形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的作用。如:我在进行计算教学时不单单只是让学生写出计算结果,还要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把计算法则和自己的思维过程表达出来;公式教学不仅是告诉学生计算公式,死记硬背地做题,而是让学生组织语言说说推导的过程;解决问题时,不是只把题的算式写出来就行了,还要能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过程说给大家听,教师适时引导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程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锻炼数学表达

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在课堂中我们采用“五步教学法”: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展示评学―提升延学的训练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贯彻以“语言训练为主线、思维训练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收集说的素材,给每位学生提供说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并在积极的评价中,使学生说的热情得到激发,说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四)分组研讨,使数学语言口头练习渗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强化数学语言表达的一个主要手段,通过分组研讨,让每位同学都展现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使同学们在互相争论与探讨中发现问题,发现自身的缺点,发现他人的优点,让学生们的多种思想进行碰撞,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让同学们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它转化为一个长方形。然后,分组进行交流。“拼接后的长方形与原图相似之处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底有何联系?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上述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积极参与,热烈地讨论,使大家的思想得到了极大地扩展。这种情景和气氛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很有帮助。

(五)创造一种公平的气氛,激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只负责听不表达,学生内向、被动、不爱动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逐渐变成了“哑巴”。这种方式不但阻碍了学生们的主动和交流的愿望,而且还会压抑了他们想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激情,学习效果不佳。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表达。首先,老师要注意创造一个平等、融洽的课堂气氛,减少他们在沟通中产生的压力,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明白,他们是学习主人,不要一味地沉默,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老师要给他们创造更多地沟通时间,鼓励他们提出问题。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能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数学思想,还能触碰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完全地激发。最终,老师要采取一种客观、高效的评价方法,对课堂机会进行精确地掌握,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评价,尤其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挑选难度较低的话题,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哪怕在学生的答案错误的情况下,也要将其鼓励,建立起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表达的快乐。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教育任务,它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只有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运用语言大胆展示自己个性的思维,这样才能把数学“说”好,学好,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追问须适宜[J].教学与管理

[2]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