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社会输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作为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幼儿园应诠释何为“德智体美劳”从娃娃抓起。音乐教育属于“德智体美劳”中的“美”,作为美育中的重要学科,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发散思维,助力全面发展。
一、幼儿音乐活动缺失的原因
(一)教育理念落后
幼儿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可以结合自身需要、兴趣或发展等支配自身行为,具有主动、积极的心态以及探索未知与创新的需要。幼儿阶段是人们心理与生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发挥与发展幼儿主体性极为重要。但是很多幼儿缺乏学习能动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的问题并不少见。很多幼师经常以固定的方式塑造幼儿,形成安排式、灌输式以及定型的教育模式。且幼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也没有因幼儿发展水平差异、兴趣等因材施教,调动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大部分幼师在制订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时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方法,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最终导致幼儿主体性被忽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好奇心被压抑,最终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性与能动性,这主要是受到教育观念与教育机制的制约。
(二)教学内容欠妥
从以往的音乐课程内容可知,幼师在选取教材内容时并没有从幼儿角度选择,而是以自己喜好为主,且希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歌曲时并不注重以幼儿年龄特点为基础,有时存在对幼儿音域考虑不全的问题,导致歌曲难度较大、音高过高等问题,不利于幼儿掌握,甚至还会出现跑音的问题,阻碍了音乐活动的高效开展。
(三)教学目标不符合幼儿发展水平
就以往的音乐教学可知,大都是幼师自主制订阅读教学活动目标,并没有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更没有考虑幼儿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教学中仅按照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这很难满足幼儿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需要,更不能给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在活动中“玩”出音乐兴趣的策略
(一)精选乐器演节奏,在声音中产生兴趣
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是只有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才能领略到这一魅力。为此,幼师完全可以借助幼儿园已有的乐器演奏各种声音,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如果幼儿园缺少这种乐器,幼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这样趣味性更足。
例如,有的幼儿非常喜欢在下雨天踩水,鞋子和水接触发出“啧啧啧”的声音时,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开心。这时候,幼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探讨哪些乐器可以发出“啧啧啧”的踩水声,问题一出,幼儿非常感兴趣,认为“原来乐器还可以演奏出‘啧啧啧’的踩水声,非常奇妙”。接着,幼师可以选择几首与大自然有关的音乐,让幼儿从中找出“雨的声音”。
再如,很多幼儿非常喜欢风铃的声音,觉得非常奇妙。加上他们在电视中也听到过驼铃声,觉得非常有趣。这时候,幼师就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乐器,让幼儿通过尝试演奏的方式选一选哪些乐器可以发出美妙的风铃声。在选择、演奏的过程中,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当然,如果能在此之后将幼儿组织起来,一起和幼师制作自己喜欢的风铃,并将之挂在教室里,当风吹过来的时候风铃发出美妙的音乐,幼儿内心将非常开心,对音乐的喜爱之情也会随之形成。
(二)伴随音乐翩翩舞,在舞蹈中产生兴趣
跳舞是幼儿的另一爱好,幼儿似乎与生俱来就对舞蹈有着独特的爱好。音乐和舞蹈的联系又非常紧密,舞蹈随音乐而起,音乐伴随着舞蹈。所以,幼师完全可以根据这一特点伴随着音乐和幼儿一起翩翩起舞。幼师站在队伍的前面进行示范和引领,幼儿则在后面模仿幼师的动作。这样一来,动感而又欢乐的氛围得以形成。
例如,有一次梓涵小朋友在课间提出要跳《春天》这支舞蹈,在了解原因后才发现原来是她非常喜欢《春天》这首歌。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播放了《春天》这首歌,期间梓涵还时不时地看看周围有没有和她一起跳的小朋友。受此启发,幼师每逢抖音中出现适合幼儿听的音乐,就会第一时间编排舞蹈和幼儿一起跳。幼儿被音乐深深吸引,配以曼妙的舞姿简直魅力无限。
(三)大小朋友共游戏,在游戏中产生兴趣
如果幼儿比较好动,而且表现得非常活泼可爱,那么幼师可以利用玩游戏的方式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事实上,绝大部分幼儿对游戏非常感兴趣,而且幼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他们也都乐意参与。所以,如果幼师能将音乐和游戏融合起来,并且和幼儿一起玩游戏,那么他们将会在这样的环境中玩得非常开心、学得非常乐意。
例如,“击鼓传花”的游戏比较经典,幼师和幼儿可以选择一起玩。当音乐响起来,幼儿跟着节奏先拍桌子然后传递物品,当音乐在哪里暂停并且物品传递到哪个幼儿座位上,则由哪个幼儿唱一首歌或表演一个节目。这样一来,幼儿被美妙的音乐吸引,对音乐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另外,采用先拍桌子然后紧接着传递物品的方式,也锻炼了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和思维能力,因为在拍桌子的同时要跟上音乐节奏不能停,而且要将物品传递给下一个小朋友。
又如,让孩子们感受《猴儿鼓》所表达的情感的时候,幼师可以通过扮演猴子表演引起孩子们对敲鼓的兴趣,然后再让孩子们扮演猴子,引导孩子们做猴子敲鼓的游戏,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猴子喜悦时的鼓声是怎样的、猴子愤怒时的鼓声是怎样的等等,让孩子们通过鼓声来感受猴子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用这样的方法让孩子走进音乐、了解音乐,激发孩子与音乐的共鸣,增加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结语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音乐是滋润花朵的阳光雨露。音乐教育对于幼儿审美创造力的形成与提高有着极大的关联,所以一定要抓好,但单独的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有些枯燥,很难提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吸收养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师在音乐教学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增强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徐雨佳.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兴趣培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4):50.
[2]李艳.音乐环境中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研究[J].东京文学,2019(4):193-194.
[3]谢晓娅.谈音乐活动中儿童兴趣的培养[J].师资建设,2019,3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