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第三大致死或致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健康问题[1],目前也受到着全球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一个普遍的临床病症,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危险因子[2]。大量医学数据已经证实,针灸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包括普通针刺、电针、埋线、耳穴、穴位注射、艾灸、穴位贴敷、刮痧等等多种治疗手段。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的应用逐渐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其显著的疗效反馈使得针灸治疗高血压病越来越受到重视[3]。
1 中西医对高血压病的机理研究
1.1 中医病机探析
在中医体系中,并无现代医学所称的“高血压病”概念,然而,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可见与高血压病相似的病状描述,诸如“眩晕”、“头痛”等。中医认为,西医所指的“动脉”与中医的经脉系统紧密相关,故西医所测的血压可视为人体在经脉中气血运行状态的反映,血压水平的变化亦是人体生理状况的一种表现[4]。
对于眩晕这一症状,中医古籍中有详尽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明确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切内外风邪引发的眩晕均与肝脏功能失调有密切关联。《灵枢·口问》亦提到,此症状多因虚损所致。《丹溪心法·头眩》一书中,朱丹溪则提出痰和火是导致头晕的主要病因[5]。综上,中医认为,高血压病的病机是多种脏腑疾病及其相关病机的综合体现。
1.2 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研究
高血压病是指在没有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不在同一天,连续三次测量结果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确诊。由于高血压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初期症状如轻度头痛、眩晕等往往被忽视,许多患者在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发现患有高血压病,因此,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应予以重视[6]。
高血压病的成因多种多样,且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导致发病时往往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其危险因素涵盖了长期的精神压力、生活环境、饮食习惯、药物使用以及其他疾病的影响等。高血压病可被划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类型,其中继发性高血压病可以找到明确的病因,针对继发原因进行治疗,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则无法确定具体病因。近年来,中国国内研究者对高血压病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普遍认为它与遗传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交感神经兴奋、肾脏损害、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化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诸多原因存在关联。
经过科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数值及其波动范围与临床表现之间存在紧密联系,高血压病对靶器官可能产生严重损伤,进而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慢性肾脏病等。[7]。
2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
针灸在高血压的防治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它能够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协同作用,有效地发挥平稳降压的治疗效果。
2.1针刺治疗高血压病
2.1.1 普通针刺
针刺是通过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各式形态的针具,巧妙地在人体特定穴位施加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以及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8]。
石学敏院士[9]经过对古代文献的深入剖析,并融合多年的临床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开创性地揭示了气海失司与气血失衡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核心作用。基于这一发现,创新性地研发了以人迎、合谷、曲池、足三里、太冲为主穴的“司气海,调血压”针刺疗法,该方法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手段,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利小华、王未寒等人[10]经过严谨的临床试验,选取了60名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针刺治疗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针对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运用了补泻手法进行针刺,每周五次,每疗程共计30次,连续治疗1-2个疗程,经过统计和分析,发现针刺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2.3%。同时,患者在接受针刺治疗后,无论是在诊室还是家庭环境中,血压值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且降幅显著大于针刺前。通过持续1个月和3个月的血压监测,患者的血压值持续改善,进一步证实了针刺治疗对于高血压病患者的长期效果。
2.1.2 电针治疗高血压病
电针疗法是针灸与现代电子技术的结合,通过精准调节波形和频率,电针可以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实现最佳刺激效果,减少针灸次数,并更有效地激发穴位反应。
郑婕,孙嫘等人的研究[11]旨在通过对比电针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收缩压(SBP)的影响,并从抗氧化应激的角度探讨针刺对血管的保护作用。实验分为单纯针灸组和电针法治疗组,前者仅对双侧人迎穴进行针刺,不采用其他治疗手段,后者则在针灸基础上增加1分钟的电针刺激,留针时间均为20分钟,经过28天的实验观察,表明电针人迎穴能够迅速且有效地降低SHR的SBP,同时显著降低血清中过氧化物质水平,提高抗氧化酶含量,从而达到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实现绿色降压的目标。
何琪华[12]经过对电针曲池穴在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的深入研究,选取9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实验,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疗法,实验组加电针曲池穴,仔细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发现电针曲池穴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2.1.3 埋线治疗高血压病
埋线疗法是将线体埋入穴位中逐渐软化吸收,人体经络系统在长期的刺激下,可以将刺激性的信息和能量传输给内部组织,实现疏气通血、通畅经络的治疗作用。
吴灿、邓行行[13]经过周密的实验设计与随机的患者分组,选取了120名早期高血压肾病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60名,均接受常规治疗方法。单纯西药组给予氯沙坦分散片治疗,而另一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穴位埋线技术,经过八周的治疗周期,对患者进行了详尽的随访,并对比了各组在各项指标上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单纯西药组还是穴位埋线组,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胱抑素C以及尿蛋白/肌酐均显著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值得注意的是,穴位埋线组在以上指标上的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显示出更高的临床疗效。
2.1.4 耳穴治疗高血压病
耳穴疗法,其主要通过耳穴压籽或耳针对耳部穴位进行刺激,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该方法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中,正逐渐展现出其广泛的适用性[14]。
蒋彦、王玲莉等人[15]经过临床严密观察与研究,对比了耳穴压豆疗法对高血压的影响。经过科学分析,采用耳穴压豆疗法治疗高血压病患者的有效率高达92.68%,血压水平得到明显降低。这一疗法在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显著的效果,能够缓解患者出现的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从而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2.1.5 穴位注射治疗高血压病
穴位注射疗法是一种结合针刺与药物双重刺激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作用于特定的腧穴,综合发挥二者的优势,以提升治疗效果。
雷贻禄、卢健棋等人[16]将66名血瘀质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配至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基本常规治疗,观察组增加足三里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的治疗手段。通过对比分析其在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发现足三里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对于血瘀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具体表现为: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血压,升高血清NO,减少D-二聚体含量,使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并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这些结果表明,足三里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在治疗血瘀质老年高血压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2.2 艾灸治疗高血压病
艾灸疗法,费用相对较低,使用方法简单易懂,使得广大患者能够在家中轻松进行操作,能够有效散瘀祛湿、疏通经络和扶正驱邪。
郑丽维,杨晨晨等人[17] 基于中医藏象学说,利用灸法的温通温补作用,实施艾灸神门、太溪穴治疗心肾不交型高血压并伴有失眠症状的患者。经过一定周期的观察,发现艾灸神门、太溪穴对改善心肾不交合并失眠的高血压患者的睡眠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对心肾不交合并失眠的高血压患者实施艾灸治疗和干预,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解洪刚、秦后伟等人[18]发现艾灸在治疗H型高血压病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H型高血压,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其特点在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异常升高。这种病症常常伴随有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特别是当病程发展到后期,可能导致心、脑、肾等关键器官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尽管现代医学对于H型高血压病的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预防和并发症替代疗法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在这方面,艾灸疗法凭借其降低Hcy水平、调节血脂代谢、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等多重作用,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临床价值。因此,艾灸疗法在H型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中,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2.3 穴位敷贴治疗高血压病
穴位贴敷是运用醋等调和媒介,引导药物通过经络直达五脏六腑,从而有效规避对脾胃的不良刺激,药物经皮吸收,对胃肠毫无刺激作用,对肝、肾的代谢亦无任何影响,既可显著提高血药浓度,又不致引发电解质紊乱。此外,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还能达到补益气血、活血通络的显著疗效。
陈飞、郭进建[19]通过运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肝阳上亢型2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眩晕方穴位敷贴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结果显示,该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降低血压,并优化左房功能。许海芹[20]经过缜密的临床观察与分析,中药穴位贴敷在治疗气血亏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其机理在于,穴位敷贴通过经络系统与中药成分的双重调节,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调整内脏功能,协调各个脏腑的工作,持续刺激腧穴,以达到降压的目的。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时,若辅以穴位敷贴,其血压控制达标率、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整体临床疗效均优于单独使用抗高血压药物,且副作用较小。
2.4 刮痧治疗高血压病
刮痧疗法是通过使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如玉石片、瓷匙或硬币等,蘸上适量的润滑剂,如凡士林、白酒或食用油,在人体表面进行从上至下、从内至外的刮拭操作。此疗法通过对人体十二皮部的良性刺激,能够达到活血化淤、舒筋活络、醒神开窍的效果。
袁笑弟[21]对30名单纯高血压病伴头晕患者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刮痧疗法对高血压病伴有头晕症状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能明显缩短病人的住院时间,建议在临床上多加运用。曾晓彬、胡卓铭等人[22]发现人迎穴结合全息经络刮痧疗法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其配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高血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也有助于疏通经络,排出血液内毒素,减少周围血管阻力。陈雯[23]认为基于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刮痧疗法在“情志-气机-肝”轴理论的指导下,对于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失眠患者具有显著效果。具体而言,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血压水平,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并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孙庆霞、段培蓓等人[24]认为刮痧疗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用于控制早晨高血压,缓解患者头晕症状,减少患者心理压力,刮痧疗法以其独特的原理和效果,为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4 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的主要特征为血压升高,并伴随有头晕、头痛等临床症状,当血压持续升高时,它会对心血管系统、大脑、肾脏以及视网膜等关键器官造成损害,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针灸在高血压病的治疗领域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临床实践中,普通针刺、电针、埋线、耳穴、穴位注射、艾灸、穴位贴敷、刮痧等多种针灸治疗手段被广泛运用,但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确定针灸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方面的作用效力。
参考文献
[1] SAJU M D, ALLAGH K P, SCARIA L,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Its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Results from Baseline Survey of SWADES Family Cohort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20,2020: 4964835-4964837.
[2] 丁萌, 郭栋. 从脾胃论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20(6): 63-66.
[3] 王海荣.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四川中医, 2017,35(2): 218-220.
[4] 汤笑尘, 张久亮, 李琳, 等.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2,37(08): 4619-4621.
[5] 唐金平, 徐强.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 光明中医, 2021,36(6): 1007-1009.
[6] 张萍. 高血压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37(09): 67-69.
[7] 郭红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2,37(08): 28-30.
[8] 来晓云, 冀雨芳, 崔依依, 等. 针灸治疗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22(06): 81-84.
[9] 杜新宇, 石学敏. 石学敏院士从“气海”论治高血压病探析[J]. 江苏中医药, 2017,49(05): 23-24.
[10] 利小华, 王未寒, 杜晓马, 等. 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J]. 上海针灸杂志, 2019,38(01): 30-34.
[11] 郑婕, 孙嫘, 孟智宏, 等. 电针人迎穴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及血清MDA、SOD、CAT和T-AOC含量的影响[J]. 山东中医杂志, 2018,37(10): 847-850.
[12] 何琪华. 电针曲池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8,14(05): 166-167.
[13] 吴灿, 邓行行. 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32(07): 989-991.
[14] 杨杉杉, 范增光, 周亚滨, 等. 耳穴疗法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20,26(13): 168-170.
[15] 蒋彦, 王玲莉, 袁远川子, 等. 耳穴压豆疗法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8,8(21): 156-158.
[16] 雷贻禄, 卢健棋, 李成林, 等. 足三里穴位注射丹红注射液治疗血瘀质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39(19): 4643-4646.
[17] 郑丽维, 杨晨晨, 陈丰, 等. 艾灸神门、太溪穴对心肾不交型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血压的影响研究[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21(04): 92-96.
[18] 解洪刚, 秦后伟, 丁艳亭. 艾灸治疗H型高血压的降压机制探讨[J]. 河北中医, 2022,44(04): 696-699.
[19] 陈飞, 郭进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眩晕方穴位敷贴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左房功能的疗效[J]. 光明中医, 2019,34(13): 2031-2034.
[20] 许海芹. 中药穴位敷贴辅助治疗气血亏虚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2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9,28(04): 26-27.
[21] 袁笑弟. 刮痧疗法在高血压头晕症状中的临床观察[J].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8(04): 1-2.
[22] 曾晓彬, 胡卓铭, 李启杰, 等. 人迎穴结合全息经络刮痧疗法对高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 中医临床研究, 2017,9(09): 44-45.
[23] 陈雯. 基于“情志—气机—肝”轴探讨刮痧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伴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24] 孙庆霞, 段培蓓, 曾兰, 等. 刮痧疗法在清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管理杂志, 2018,18(08): 60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