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具备基本的运算能力及逻辑分析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数学基础,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通过构建高效课堂,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深化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但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堂教学趣味性匮乏、未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降低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水平,阻碍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模式与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显著改善教学效果,引入先进的数学教学方法与技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落实新课程改革。
一、创新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式
教师应当创新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转变教学思维及观念,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模式,强化授课质量,促进数学课堂高效发展。第一,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思维,剔除掉相对过时的教学方式,例如漫灌式、填鸭式,学习更新颖的数学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数学课堂主体地位,呈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深度分析能力。第二,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数学情境,包括问题、故事、合作情境等,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其推理及逻辑分析能力,强化数学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应提出关键性数学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验证,高效了解数学知识点,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第三,由于部分数学知识相对抽象,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学生难以高效理解数学公式与性质,不利于搭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应引入生活化知识,以生活知识解释数学原理,帮助学生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1]。例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物体,比如教学楼外轮廓等,在生活实际中学习数学知识,发现规律。第四,教师应增强个人教学能力,积极参与学校提供的各项培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素养,为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供人才保障。教师应积极引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促进数学课堂创新发展,推动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最终加快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步伐。
例如,在《三角形》单元教学中,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包括直角与平角的度数、长方形与正方形等知识点,为后续三角形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应提供小棒、三角形纸片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探究三角形的性质,通过拼图、测量,来研究三角形有哪些分类,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能力。教师可设计“三角拼拼拼”趣味游戏,各小组学生应跟随教师指令,拼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当每一组拼图类型重复,需要接受惩罚,以此强化数学教学趣味性,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点的印象。
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积极作用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积极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智能化水平,实现数学知识立体化,以此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首先,学校应完善校内数字化教学设施,包括校园网络、数字化实训室、信息化教室、VR仿真室等,为数学教学提供基础硬件设施,提高数学课堂信息化程度。其次,学校应强化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使其灵活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充分发挥智能设备的积极作用,强化数学教学的智能化水平,促进数学课堂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然后,教师应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数学知识点的动态化呈现,便于学生高效理解数学原理,构建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增强教学有效性[2]。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使用flash画图工具,动态化讲解数学知识点,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推理能力,构建高效课堂。最后,教师应整理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视频,使其在课后自主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学生深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面对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动画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自主开展预习、复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例如,在《图形的运动(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播放旋转的摩天轮、平移的电梯等动画视频,让学生对平移、旋转、轴对称具有基本概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使用flash画图工具,动态演示三角形的平移过程中,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位置变化,便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可使用VR技术,为学生提供充满图形运动的虚拟环境,使其通过手势或操作设备与虚拟图形进行互动,如推动平移、转动旋转等,增强学习的体验感与趣味性,丰富数学教学形式。教师应通过数字化协作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图像运动的制作,锻炼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营造趣味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教师应当营造趣味化的数学教学环境,开展数学教学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快数学教学改革步伐。第一,教师应转变个人教学观念,正确看待趣味游戏,认识到趣味游戏在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授课效果上的作用,重视其育人价值,增添数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生动性,激发学生兴趣。第二,教师应设计多元趣味游戏,辅助教学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增强教学趣味性、有效性。游戏活动应与教学内容相契合,便于学生通过游戏理解数学知识,增强游戏化教学有效性,烘热课堂氛围,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师应调查小学生学习偏好,根据学生特性,制定个性化的分层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形成轻松的数学学习氛围。例如,对于空间想象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应使用动画演示、实物教学等方式;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应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带领学生分析数学原理[3]。第四,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合理添加一定的网络语言,避免数学课堂较为死板,强化教学内容趣味性、感染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将物体位置描述比作游戏“找装备”,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因数与倍数》单元教学中,导入环节教师可提出“数字王国的秘密”趣味故事,引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教师应设计“数字对对碰”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代表一个数字,教师说出一个数字,持有该数字因数或倍数的学生迅速站起来并组成一组。教师可开展“数学大三元”游戏,即学生说出“数学课堂有什么,有35”,后面的学生需立马说出数字“35”的因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设计趣味辩论赛,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发现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总结数学规律,强化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
四、建立健全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应当建立健全数学教学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优化提供数据支撑,反思课堂教训,提升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指标,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空间感、数学思维、核心素养等素质,检验数学教学有效性。其次,教师应创新教学评价内容,设计实践型作业,替代传统书面作业,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学生应用能力,强化评价结果实效性[4]。然后,教师应引入家长评价、生生互评,从其他主体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确保评价结果客观性,准确评估学生数学学习水平。最后,教师应调查学生对高效课堂的评价,基于学生建议优化数学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展现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实现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
例如,在“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学评价中,教师应设计生活观察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家庭用水情况,分析家庭用水量与用水时间、人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填写学习日志,记录自己在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单元时的收获、困惑及努力方向,通过学生自评,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数学学习问题。教师应引入学生互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互相评价对方在合作中的表现、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度、与同学的合作交流等,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和鼓励。教师应精心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实践作业、拓展作业,增加实践型作业的占比,以此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水平。对书面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错误并给予评语;对实践作业和拓展作业,通过展示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定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小测验和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在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进行综合性的考试和作业评价,全面评估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并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效性。
五、构建家校协同共育良好环境
学校应当构建家校协同共育良好环境,加强家长与教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连续性教学,形成更为强大的教育合力。首先,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活动,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其次,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共育实践活动,组织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数学亲子竞赛”等活动中,通过家长的配合,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然后,学校应帮助家长组建家长委员会,挑选出一位家长代表,与学校、教师共同商讨家校共育方案,综合家长的建议与想法,强化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此外,教师应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在家中开展延续性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连续的数学教育,有效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5]。最后,在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了解家长评价与反馈,基于此来完善数学教学方案,增强小学数学教育有效性。
六、增加数学课堂实践环节
教师应当增加数学课堂实践环节,改变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错误做法,强化学生实践水平及应用能力,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第一,教师在制定数学教学方案时,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寻找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点。例如,在讲述图形相关知识点时,应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不同的图形,如教室中的窗户是长方形,足球是圆形等。教师应设计与生活化知识相关的实践任务,如计算家庭水电费、购物时的折扣计算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第二,教师应鼓励学生挖掘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解答数学问题,切实体会数学世界的魅力,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时间和空间,使其独立思考、深度分析后,尝试解决问题。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组织实践活动后,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演示,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分享实践思路与方法,也便于教师评价学生学习问题,纠正学生的错误理念及方法,形成高效、正确的数学学习模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忽视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堂教学趣味性匮乏、未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难以构建高效课堂,降低数学教学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提出创新多样化的数学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积极作用、营造趣味化的数学教学环境、建立健全数学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从教学模式、技术、环境、评价等方面优化,优化数学教学内容,改善授课效果,为学生带来优质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吴小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4,(15):83-87.
[2]林夏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教育,2024,(04):116-118.
[3]朱邦凤.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方法探究[J].教师,2023,(34):48-50.
[4]黄文忠.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J].亚太教育,2023,(11):57-60.
[5]迟文.核心素养下小组合作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22,(26):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