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东盟国家金融一体化的机遇和挑战

杨超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 在过去的十年里,东盟经济体在金融上更加一体化。事实上的一体化和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经济共同体)下的区域协定使该区域各国之间的财政联系日益加强。金融服务自由化、资本市场发展和资本账户自由化方面的区域性举措也促进了区域金融市场的深化。事实上,截至2015年底,东盟国家已完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87%的规定措施,实现服务自由流动和金融领域资本自由流动。然而,虽然区域金融一体化明显加强,但东盟经济体似乎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高于与区域邻国的一体化程度,这是基于数量和基于价格的一体化措施所表明的。这是由于区域内分散风险的机会有限,缺乏足够的流动性,缺乏足够的金融基础设施联系,以及各国之间的监管质量差距,特别是协调/维持最低标准和监管的需要。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化东盟的金融一体化,至关重要的是:(a)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应继续作为优先事项;(b)东盟应致力于加强国家一级方案的实施;(c)监测区域金融一体化应更加紧迫;(d)由于区域金融一体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旨在实现发展目标的政策工具,因此需要加强宏观经济和政策协调。
关键词: 东盟国家;金融一体化;机遇;挑战
DOI:10.12721/ccn.2025.15702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以资本市场和国际金融交易日益一体化为特征的金融全球化趋势多年来不断加强,从1990年代初以来世界各国外部资产和负债的迅速积累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虽然全球金融一体化在发达国家的进展比在新兴市场更快,这可能是由于各种因素,例如在获取信息技术方面的差异和减少管制障碍的能力,但金融全球化为外部调整提供了机会这一事实仍然存在失衡。例如,有人可能认为,金融全球化允许更大的多样化,导致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除此之外,各国可以利用金融流动产生的额外储蓄,从而进行投资和资本积累。

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与金融市场不确定性相关的风险。近年来,全球金融稳定风险依然巨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就是明证。由于全球联系的增加,许多国家变得更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这反过来对资本流动的产出和波动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在金融一体化程度与世界其他地区大致相当的亚洲,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股票市场的金融溢出效应仍然很大,这表明该地区和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已日益一体化。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随着亚洲贸易流动通过区域生产网络和价值链继续增加,强大的金融市场联系对支持贸易一体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至关重要。

在这个金融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免受金融部门冲击的传播,东盟也受到全球金融不确定性的影响,因为东盟国家的金融市场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结合。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亚洲特别是东盟金融一体化的机遇、趋势和挑战。

一、东盟国家的金融一体化

(一)金融一体化概论

金融一体化没有标准定义,尽管这个术语通常与更大的金融开放以及资本和金融服务的跨境流动联系在一起。一种观点从单一价格定律的角度来看待金融一体化,即具有相同风险的资产无论位于何处,都应该预期有回报。假设投资者没有受到歧视,他们将试图利用这些机会,直到价格趋同,一价定律恢复。另一种观点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结合的过程来看待金融一体化。这意味着对市场参与者实行一套单一的规则,平等地获得金融工具或服务,以及在市场上平等对待金融一体化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它可以是正式协议的结果,比如成为区域一体化协议的成员。它也可以在事实上发生,即在没有明确协议的情况下,例如在外国银行进入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尽管如此,这两种形式的金融一体化是互补的,区域一级的正式金融一体化可能会增加与世界其他地区的金融联系。

例如,当各国将其金融市场联系起来时,它们可能决定协调标准和条例,这将进一步吸引集团内更多的外国参与,但也会吸引世界其他地区的参与,例如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外国银行

金融一体化可以通过价格和数量指标来衡量。一种方法是对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直接的价格或收益率比较。这是对“一价定律”的直接检验,如果金融一体化完成,“一价定律”就必须成立。另一方面,基于数量的金融一体化衡量指标是简单的比率,旨在捕捉跨境活动的程度。传统的指标是考虑储蓄-投资的相关性,即,如果金融市场很好地整合,投资和储蓄之间的相关性应该很低。其他以数量为基础的衡量标准是外国资产和负债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以及资本流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虽然基于数量的度量更容易使用,但数据的可用性是一个问题。

(二)亚洲金融一体化程度逐年加深

在亚洲,金融一体化多年来有所加强,但程度不及贸易一体化,后者要先进得多。亚洲约60%的贸易流在该地区内,但只有20%的金融交易流是针对该地区的。尽管如此,亚洲金融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该地区设法积累了巨额外汇储备。外国资本继续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有价证券投资涌入,从而支持了该地区的巨大贸易流动。亚洲金融市场的深度也有所提高,以本币计价的债券在该地区大幅增加就是明证

虽然有证据表明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但与本区域以外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比与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更强。亚洲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有限的原因有很多。一是由于亚洲金融市场分割、规模小、流动性差,亚洲金融市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导致投资者更倾向于进入发达国家的主要金融市场,因为发达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金融工具选择,以分担风险。对一些跨境金融交易的严格监管和政策也阻碍了亚洲范围内金融市场的整合

例如,亚洲各国资本账户和税收制度的差异往往会阻碍跨境股票和债券持有,因为它们提高了进入和退出金融头寸的成本。

有证据表明,亚洲金融市场在过去30年里已变得越来越一体化证明这一点的一个因素是东盟5国的跨境投资组合(股票和债务)的规模。2016年,据估计,在东盟5国所持有的全部债务组合中,大约72.1%在发达市场(特别是美国和欧洲),而这些投资中只有24%在亚洲。多年来金融一体化的条件已经变得更加有利。自2000年以来,该地区外汇储备累计达到7540亿美元,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新兴亚洲本币债券市场的规模在2016年攀升至约11万亿美元。此外,该地区的FDI流入总额从2000年的210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36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区域内的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总外国直接投资的近18%,2000年仅为6%。

(三)东盟2025金融一体化发展蓝图

正如前文所述,虽然AEC下的金融一体化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似乎仍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来实现一个一体化的共同体。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了新的《亚太经济共同体2025蓝图》,进一步巩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议程。

这个新的授权下,金融领域的集成是设想在原子能委员会的第一个特征蓝图2025 高度集成和凝聚力的经济,金融仍然是一个关键的输入创建一个单一的综合市场和生产网络,无缝运动商品、服务、投资、资本和熟练劳动力。《2025年AEC》的最终目标现在包含了更多不同的目标,如金融稳定和金融包容性。

可以预见的是,在更深层次的资本市场和更大的资本流动性的支持下,金融一体化仍在继续,区域银行和更一体化的保险市场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东盟经济体在金融上更加一体化,应该向更广泛的群体提供更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改善金融体系的广泛准入。这种金融包容性可以通过金融教育和扫盲进一步实现。同时,为确保金融稳定,将通过确保必要的跨境安排到位,不断加强支持区域金融体系的必要基础设施。这些安排可能包括综合监管、系统性风险监测、区域性系统性银行的恢复和解决计划以及危机管理框架。

为落实《亚太经合组织2025年金融一体化愿景》,正在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到2025年,东盟承诺通过各种措施加强金融一体化,并伴随着关键里程碑和目标。

表1 AEC 2025金融一体化战略行动计划

截图1744262700.png二、东盟国家资本市场发展挑战

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盟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尽管银行仍然主导着该地区的金融体系,但债券和股票现在在东盟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发展深入、流动和有效的资本市场将使该区域能够将其巨额储蓄用于生产性投资,并使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多样化

尽管其重要性日益增加,但在发展和整合区域资本市场方面仍面临挑战。一个关键挑战是各国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多样性。在东盟债券市场,市场发展呈现多样性;有些市场已经发展得很好,有些市场还在发展中。其他的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发展水平的差异阻碍了东盟资本市场发挥其上行潜力。

另一个挑战是,东盟资本市场仍然分散,这限制了它们的金融中介的质量。虽然该地区的资本市场继续发展,但东盟资本市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比与本地区内部的联系更紧密。跨境资本市场交易仍然分散,从而剥夺了该地区自身市场亟需的额外深度和流动性,而这些深度和流动性可能存在于一个更加一体化的平台中。此外,阻碍资本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和有效市场中介的大量障碍使一体化变得困难

认识到这些挑战,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促进东盟作为一个资产类别,促进区域内投资流动,循环利用区域储蓄,深化和整合区域资本市场。通过各种有助于提高区域资本市场效率和能力的倡议,加强市场准入、联系和流动性,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在方法方面,将通过相互承认和协调规则和条例以及联系市场基础设施来执行。

总的来说,东盟的资本市场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发展股票和债券市场、解决市场缺口和促进资本建设项目的实施来实现的。

表2 资本市场建设计划

截图1744262715.png在股票市场一体化方面,2009年制定了《东盟资本市场一体化实施计划》(《计划》),以指导旨在实现更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倡议的制定和实施。根据该计划,一体化设想在三个重要的优先领域:(a)为区域一体化创造有利环境;(b)建立市场基础设施和以区域为重点的产品和中介机构;(c)加强实施过程。

三、东盟金融一体化的挑战与风险

在过去的十年里,东盟经济体在金融上更加一体化。事实上的一体化和非洲经济共同体下的区域协定都使该区域各国之间的财政联系日益增加。区域倡议也对区域金融市场的深化作出了贡献。事实上,东盟国家已完成《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规定的绝大部分措施,实现服务自由流动和金融领域资本自由流动

然而,虽然区域金融一体化明显加强,但东盟经济体似乎与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高于与区域邻国的一体化程度,这是基于数量和基于价格的一体化措施所表明的。原因之一是该地区分散风险的机会有限。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说法,风险分担的好处与金融一体化进一步蔓延的风险之间的权衡在亚洲(尤其是东盟经济体)不如在发达市场有利。这与先前关于东盟内部金融一体化为何滞后的研究结果相呼应

除了有限的风险分散,该地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迫使国内投资者进入其他主要金融中心。该地区缺乏足够的金融基础设施联系(如支付、结算和清算)也是一个问题,因为这限制了资本和投资在各国之间的流动

另一个挑战是各国监管质量的差距,特别是需要协调/维持最低标准和监管。有必要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质量,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最后,应减少或取消对外国中介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非监管限制,以鼓励更多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

由于金融一体化是一个由市场驱动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立区域机构来执行规则并监测执行进展是唯一合乎逻辑的。东盟已采取步骤发展其对一体化的体制支持,包括发展一个加强的争端解决机制。但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

体制支持的一种关键形式是加强私营部门的协商机制。仍可与私营部门和区域当局进行正式协商,但应探讨使私营部门参与一体化进程的新战略。这包括与市场参与者进行定期磋商,特别是就与市场有关的法规的变化进行沟通。与此同时,该国各机构之间应加强协调,以确保影响金融市场的重要区域和国家举措清楚地传达给主要市场参与者。

四、结论:东盟国家金融一体化的机遇与愿景

在此背景下,东盟政策制定者继续采取具体措施深化本地区金融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迄今为止,亚洲债券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发展等各种举措,已导致投资者基础显著扩大。但还需要更多。通过促进商品、服务、投资和熟练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措施,以及深化流动性等市场措施,将这些倡议和正在进行的到2025年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的努力结合起来,有助于确保东盟最大限度地享受金融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因此,重要的是,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的政策应继续作为优先事项。主要政策选择包括,制定统一的市场标准和规则,通过促进机构投资者的创建和区域范围的证券投资,加强交易规则和平台,改善支付和结算,协调会计准则和法规。

第二,为确保到2025年及以后实现更深入的金融一体化,东盟应致力于加强国家层面项目的实施

东盟成员国已被敦促确保通过适当的国内进程将区域承诺转化为国家承诺。至关重要的是建设成员国参与一体化进程的能力,确保一体化里程碑符合其具体的经济条件和限制,使决策者能够履行其承诺

第三,鉴于本地区金融一体化程度有限,监测区域金融一体化应更加紧迫。尽管该地区的决策者已显示出他们的政治支持和承诺,但仍需继续解决阻碍进一步金融一体化的障碍,以确保实现各项里程碑和目标。

最后,由于区域金融一体化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旨在实现发展目标的政策工具,因此需要加强宏观经济和政策协调。在这方面,有必要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趋同,例如通过区域监督、同行审查、政策讨论和市场协商。特别是贸易和金融政策的协调对于确保两种政策相互支持至关重要。同样,需要财政一体化,以促进与贸易有关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利用。没有金融体系的重大整合,贸易和投资的深度整合就不太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1]Ruben Lee: Promoting Regional Capital Market Integration [D]. Focus on Capital,New Approaches to Developing Latin American Capital Markets,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2003.

[2]闫永军:探究东盟资本市场-体化的战略规划及其对我国的冲击[J],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术研讨,2018, p353.

[3]王飞:东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战略规划对我国的冲击及其对策[J]. 安徽大学,商学院,博士后正文,总第264期,2011, p 25-28.

[4]惠博:欧元区金融市场- -体化对0ECD 国家投资组合编好变动的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5]李艺娜:东盟五国股票市场一体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9.

[6]严红波:试论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的进度与影响[J].经济评论,第3期,2001,p86-88.

作者简介:杨超(1997-),男,汉,陕西渭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广西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公司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