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的有效整合,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有效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21世纪,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大力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将是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思想。把信息技术广泛的运用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教学的改革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和空间,极大的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性的学习,所以信息技术和音乐学科的整合已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主要靠录音机让学生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的教学方法较单调,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更加形象和直观,从而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在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第三单元的长调《牧歌》时,如果只听歌曲或教师的讲述,那么这节课就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听的兴趣也不大,但是通过多媒体欣赏后,教学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辽阔的草原,蓝天、白云下面奔驰的骏马,马背上勇敢的蒙古族人民逐草而居,纵马围猎的生活,及悠扬的马头琴声和高亢舒缓的长调民歌,学生通过优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充分调动视听感官,对蒙古族长调和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充分激发学生欣赏《牧歌》的兴趣。美丽的大草原和深情的长调民歌,把学生带进了大自然,感受无穷乐趣,在愉悦中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在进一步的聆听欣赏中,有些学生情不自禁的跟着哼唱歌曲,还有一些学生随音乐翩翩起舞,跳起蒙古族舞蹈,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无限美好、体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独特魅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演唱水平
初中音乐歌唱教学是提高学生演唱水平和音乐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12——15岁的初中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可能会出现低沉沙哑、音高不易控制等现象,受嗓音变化影响,大声演唱歌曲时,有的学生还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音不准和节奏不能正确把握等情况,导致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因此,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不适合高强度的歌唱技能训练,而应该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歌唱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文化艺术修养,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将大量信息传递给学生,改变以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实践证明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歌曲《雪绒花 》时,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将学习音乐回归人本。在学习歌曲之前,让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歌曲《do re mi》、《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观看原声电影视频片段。让学生再次熟悉电影的故事情节和音乐的旋律,感受、体验歌曲通过赞美雪绒花抒发对祖国眷恋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观看二声部合唱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知分别用温柔和有激情的声音来演唱A和B段,感知歌曲节奏、旋律、段落、歌词表达的意境,引导他们理解歌曲、表现歌曲,用lu练习二声部旋律替代练声,用多种方式学习演唱二声部合唱,提升演唱技能,达到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合唱《雪绒花》的教学目标。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化创造思维。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信息空间,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真实、形象、有趣、实用,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把聆听、观察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再加上简洁的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在欣赏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提琴曲《新疆之春》时,多媒体展示新疆的风貌,学生如身临其境,有的学生会随着音乐轻轻哼唱,在观看小提琴演奏视频后,通过小提琴丰富的表现力学生感受到乐曲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欢快。同时也更容易理解新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在表现时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音乐之中,而且表现方法多样,各不相同,学生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培养了学生对音乐主题、旋律、节奏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实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艺术创新的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网络的运用,同频互动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将逐步成为提高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
[1]崔旭.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2]课程教育研究2015(2).
[3]曹理 缪裴言. 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
[4]现代教育科学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