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逐步从厘清“什么是核心素养”理论研究向“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行动层面推进,学校作为核心素养落地的着力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场,对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均提出了新要求,音乐学科也不例外。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通过多形式、能互动、有情趣的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乐感、丰富音乐情感和提升音乐美感。课堂是实施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颇具探讨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有足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音乐文化知识以及音乐的核心素养。然而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机械的教育方式,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做到对歌曲的深入挖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善于发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积极鼓励、保护与培养,使学生感受到音乐本身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引导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表现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田野在召唤》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欣赏圣诞节时常听到的《铃儿响叮当》歌曲及《田野在召唤》动画,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教学,并指导学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田野在召唤》,让学生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气氛,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中国的节日并发表自身对其的感受,并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音乐文化知识进行自主编排后即兴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节日的气氛与情感,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有效聆听,叩开音乐之门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主要是通过听觉器官来感知音乐,学生在听赏音乐的过程中,会借助各种感官作用,在脑海中对音乐内容(音高、音色、节奏、速度等)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形成丰富的音乐形象。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在聆听中感知、认知、理解、记忆音乐主题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四年级《彼得与狼》这课内容时,由于这首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交响童话),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学生对这样的作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通过出示图片、讲述故事、角色表演、画思维导图等教学手段,在多次聆听、对比听辨中,让学生通过有效聆听,逐步熟悉曲中的音乐形象与相应乐器音色的关联。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听觉经验,也是培养学生听觉灵敏度的有效途径,还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识、记忆不同的音乐主题旋律,为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老歌新唱,传递经典之声
《课标》中强调:要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教材中,也选用了大量的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的优秀的中国经典音乐作品。然而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时间的车轮下一切事物都要经过优胜劣汰的过程,即便是经典歌曲,如果不创新,也会被学生所“嫌弃”。因此,教师在教学此类作品的时候,要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融入流行元素,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在执教歌曲《开心里个来》时,在拓展延伸板块,老师首先范唱宋代民歌《几家欢乐几家愁》,让学生体味这首歌曲带来的整体感受,之后通过师生对比唱的方式,让学生很轻松地就找到了两首歌曲的异同之处,并很自然地就总结出这首歌曲的创作手法(改编旋律、加入数板)。紧接着老师带领孩子们用方言、Rap的不同形式表现了这首歌曲,并将这首歌曲用音乐串烧的方式完美呈现(女生的方言版→男生的Rap版→女生的方言版→男女生齐唱原曲→男生的Rap版→男女生齐唱原曲),将整堂课推向高潮。每首歌曲都蕴藏着丰富的内涵,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经典的音乐作品,更是耐人寻味。所以,教师要多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情感,细心地去琢磨,认真地去挖掘和体会。同时,还要让“老歌”与“新时代”接轨,运用新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合理的创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体现良好的音乐素养,展示学生的音乐自信。
四、丰富形式,沉淀音乐文化内涵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教师要丰富教学、音乐表现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来了解音乐,感受音乐的文化内涵与艺术性,如可以将音乐和语文学科相结合,加强两大学科的联系与互相作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诗词含义,将诗词和歌曲衔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诗词情感的驱动下跟随示范来模仿演唱,通过柔和的声音、舒缓的节奏、快慢相宜的速度等练习,掌握该歌曲的4/4拍。在演唱练习中,还要向学生讲解全音符、八分休止符与装饰音等演唱技巧。为丰富形式,教师可参照《经典咏流传》节目模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喜好等改变歌词或旋律,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传唱。并通过语文知识与音乐知识的巧妙结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曲式特征、创作技巧,结合古诗词来沉淀音乐情感。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相当细腻,教师要抓住这一特征,以音乐学习为出发点深化核心素养,久而久之,便能提高学生文化内涵与音乐表现力。
五、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最新版本)》明确鼓励音乐创造,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程中的音乐创造,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音乐本身是自由的,需要音乐爱好者在灵感的驱动下,不断的创新出歌曲、声音。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创造、模仿与改变,积极挖掘富有创造性的生活元素,创新出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现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游子吟》教学时,首先教师通过播放录音,听歌曲《游子吟》,让学生有个整体的感受;然后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感情;最后教师教授歌曲,让学生学会打四四拍指挥手势。让学生感受缓慢的音乐速度、舒展的节奏、柔和的声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此旋律,将歌词换成其他古诗的词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音乐作为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重视。通过音乐学习,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提高自身意识与能力,不断创新出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文化认知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尹文英.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黄河之声,2020(21):158-159.
[2]李倩倩.探析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0(20):147-148.
[3]丁丽.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J].小学时代,2019(17):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