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王瑜

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柳溪乡中学,657614

摘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还能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包括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以及设计实践作业等方面。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夯实基础。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5900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缺乏应用意识和能力,制约了他们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成为了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将围绕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展开探讨,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价值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与动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让学生觉得数学抽象难懂,缺乏学习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相联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价值。这种关联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二)锻炼问题解决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如财务规划、数据分析、项目管理等。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教师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将使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更加从容不迫,具备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促进学科间的融合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可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中,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学科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其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不仅仅是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其深深扎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导致学习变得单调和机械。为打破这一困境,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积极寻找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从而唤醒学生的应用思维。以《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为例,本课涉及“平移”这一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引入新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电梯上下楼、滑滑梯、地砖铺设等场景,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场景中蕴含的“平移”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概念的讲解,而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平移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比如,让学生思考建筑设计中如何利用平移来创造美感、城市规划中如何运用平移来规划道路和建筑等,唤醒学生的应用思维,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二)结合其他学科,增强应用思维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所有其他学科。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将数学知识局限于数学课堂,未能充分意识到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进而提升他们的应用思维。以《概率初步》的教学为例,本课介绍了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等基本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并拓宽他们的应用视野,教师可以尝试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语文成语,如“水落石出”、“水涨船高”、“水滴石穿”和“水中捞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率知识对这些成语进行解释。例如,“水落石出”描述的是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的自然现象,这是一个必然事件,因为水位下降是确定的,石头的存在也是确定的;“水涨船高”则描述了水位上升时船只也随之上升的现象,同样是一个必然事件;“水滴石穿”描述的是水滴经过长时间的持续作用最终穿透石头的现象,虽然过程漫长,但结果也是必然的;而“水中捞月”则是指在水中捞取月亮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一个不可能事件。除了语文学科外,数学还可以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教学。例如,在物理学科中,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能量的转换等;在化学学科中,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和能量变化等;在生物学科中,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研究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遗传等规律。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数学应用视野,提升其应用思维能力及综合素养。

(三)设计实践作业,发展应用能力

课后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反馈,也是他们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书面作业模式往往侧重于应试,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并削弱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多样化,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情境中,进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以《旋转》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章节教学后,可以设计一项别出心裁的实践作业,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旋转”“平移”“轴对称”等知识点,并结合“圆”“三角形”等图形,创作一幅富有创意和想象力的图画,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思考如何运用“旋转”来创造动态美,如何利用“平移”来构建画面的空间感,以及如何通过“轴对称”来增强图画的对称性和和谐性。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元素,在实践中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以及优化教学策略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并创新教学策略,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秦锦林.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浅谈[J].情感读本.2014,(23).72-73.

[2]陈健.新课标下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6).100.

[3]李庆银.新课标下初中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