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音乐教学与诗歌课堂相互渗透的策略分析

刘轲 许春瑶 戴源 曹岩

郑州市郑东新区河南大学附属学校,450000

摘要: 课堂情境是一真实生动的教学环境,容易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音乐相较于文字抒情性、感染力极强,能带来非常直接、生动的听觉感受和审美体验,特别长于营造氛围,使学生迅速进入情境。本文旨在重新探索诗词与音乐结合的途径,将音乐教学融入诗词教学,力求重拾诗词的音韵载体,借助音乐进一步理解和丰富中国古代诗词的内涵。
关键词: 音乐教学;诗歌课堂;策略分析
DOI:10.12721/ccn.2022.1571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歌创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教室中响起的旋律,或铿锵或缠绵、或轻松或急促,不同旋律风格的音乐总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兴趣,在音乐氛围中学生容易受到感染,酝酿和积蓄情绪。例如在《蒹葭》课前播放《在水一方》,在悠扬的排箫声的前奏中,王菲的清澈、空灵、悠扬的声音响起,迅速把人带入了一幅非常宁静又深情的画面中。“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歌曲低回婉转,仿佛是湖上罩着一层薄薄的迷雾,王菲的低吟浅唱似有千般柔情,为课堂营造了清新隽永的意境。在这样美的音乐声中,学生先感受到了美和忧伤,更愿意去诗中再细细品味咀嚼一番。

二、配乐朗读,入情入境

诗配乐,用音乐营造氛围,渲染意境,润物细无声。教师要注意选择跟诗的类型相似,与诗歌主题契合的乐曲,或根据诗歌情感起伏、格调明暗变化来穿插糅合不同的音乐类型。音乐的渲染作用拓展了想象空间,加深了情感体验,再现了诗歌的画面,承载着意义的文字符号,伴着轻灵的音符,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文字化为声音的瞬间,图像画面也随之铺开……音韵、节奏、平仄——诗歌本身的音乐之美,借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语调得以展现,伴随着高度契合的背景音乐,朗读者和听读者不知觉间进入了诗歌的境界,获得强烈地审美享受,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个环节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源,寻找与所学诗词内容相近,意境契合的音乐,理解诗词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联系与统一。例如:用埙曲为《天净沙.秋思》配乐,埙曲语调低沉带着深深凄怨哀愁,学生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地在埙曲中朗读,很自然地融入凄凉哀愁、望断天涯路的意境中了。再如用古筝曲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配乐,古筝曲细腻中重抒情,恰契合杨花落尽、友人远别的氛围。配着这样的音乐,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诗文中的边疆未清,功业难成,思念家乡,有家难回,三军尽老的悲壮抑郁、无奈苦闷之情。

三、以唱代讲,引发共鸣

(1)观摩欣赏“和诗以歌”的经典范例:如央视大型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借由经典传唱人(包括艺术名家、后起之秀、热爱生活的普通人),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通过鉴赏团对传唱歌曲的点评,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领略诗词之美。节目开展了四季,呈现了很多广受好评的经典歌曲:凤凰传奇《行香子•树绕村庄》,浅唱低吟的男低音,柔情款款,稍带春意的喜悦,似如点墨行走于宣纸上,轻描淡写间,一幅幅“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的江南春景就展现在眼前;物理系博导陈涌海唱的李白《将进酒》,唱出了李白喝醉酒后那种恣意戏谑洒脱豪情万丈;支教老师梁俊带着孩子们演唱《苔》,孩子们单纯的心性和颇清澈的嗓音都令人动容,唱出了弱小如苔,依然倔强开放,执著地将美好姿态毫无保留地盛放给世界;曹轩宾用陕西方言演唱了《别君叹》,方言独有的韵调,碰撞上传颂千年的诗词,构建了一幅空旷辽远,隐隐有悲凉之意,又洒脱豁达的境界,仿佛置身于高台上,远望到漫天风沙中故人消逝的身影早……节目中所表演的节目都是初中语文部编教材的选入篇目,给诗词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范例。

(2)指导学生演唱诗词:首先是处理诗词:选择划出朗读节奏停顿,标注重音符号,语调高低箭头符号,在诗歌词语细节处批注情感,批注表现手法;其次是处理音乐:如标注音乐的舒缓抒情之处和高昂激越之处,注意曲调的高昂、低沉、急切、平缓的变化过度;最后是处理音乐与诗歌的融合:呈现尝试表演,加入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理解词与曲之间的内在感情联系,脑海中想象诗中画面,通过演唱体验,借助或低回婉转,或慷慨激昂,或激越悲愤,或轻快明净活泼跳跃的旋律,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例如《木兰诗》的演唱一定是富于变化的,替父从军、为国纾难的豪情壮志适合雄浑高亢的唱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战前紧锣密鼓的准备应用短促急切的唱腔处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诉说远别家乡、牵挂亲人、漂泊孤单的心情则应用低回婉转的唱腔,“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应处理地悲凉悠长来表现战争的惨烈,结尾处的木兰归乡,脱战袍,穿红妆的情节则应用热烈欢唱的语调来唱,其中还要增添几分柔美抒情来表现木兰女子的婉约。

四、以唱代背,巩固成效

面对中招的指挥棒,长期的古诗词课堂都强调对诗歌的背诵和默写,背默任务化削弱了古诗词的魅力,诗词情味也随之消散,死记硬背让诗歌变得食之无味,味同嚼蜡,使学生兴趣消失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而用音乐唱出来的诗歌更形象,更具感染力,更打动人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地记于心中,化为素养积淀。以唱代背,当旋律响起,词句自然流泻而出,不刻意不费劲,印象深刻,不容易忘却,在身心愉悦之中就达到了语文课堂的记诵要求,达成巩固所学的成果。

五、以唱作结,余韵悠长

教学的尾声部分,不再以教师总结点评作结,而是于情境中让学生沐浴着音乐或吟唱着诗歌来结束课堂。例如《乡愁》结尾时伴随着如怨如慕的《思乡曲》,学生再次体味到爱人别离的伤感、母子永隔的断肠、故乡之思的绵长以及家国之思的深重,再无限哀叹中结束了本诗的学习之旅;再如以民乐合奏为《沁园春.雪》作结,在恢弘大气、铿锵豪迈的乐曲声中学生不禁再次为如画的江山所折服,更为一代伟人中流击水的豪情壮志所振奋,在意气昂扬中结束本诗,余韵悠长。

六、学科活动,唱响千年

(1)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选古诗词篇目,自主解读诗歌:对诗歌的节奏、押韵、平仄等音乐形式进行梳理,标注诗歌词句的高低调、轻重音,批注诗意的理解,感情的变化;为诗歌配乐:精心筛选与诗歌艺术境界氛围相契合的音乐为诗歌配乐,亦可尝试不同风格音乐形式来配乐;鼓励穿插手语、舞蹈、吟唱、书画等艺术形式增强诗歌诵读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效果。活动后对配乐诗朗诵作品进行品评与交流。借此活动使学生深挖诗歌背后的文化积淀,丰富诗歌的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

(2)唱响诗篇活动:组织学生选用已谱曲的诗词,或者为古诗谱新韵,程度较好的同学甚至鼓励为曲填新词等方式来进行尝试表演。古典民乐、流行音乐、轻声哼唱、表演等形式不限,可辅助以幻灯片、视频、讲述、光影、服饰等多样化道具来呈现一个古今交汇、千年咏叹的艺术化舞台,使学生能穿越历史风云,超时空与诗人相遇,讲述历史风云、平生经历、雄心壮志、志趣抱负……

参考文献:

[1]“审美”理念内质及其音乐教育达成刍议(上)[J]. 陈孝余.  中国音乐教育. 2014(01)

[2]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J]. 程之伊.  中国音乐学. 2013(02)

[3]]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J]. 崔学荣.  音乐研究.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