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教学辅助工具,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同时促进他们的数学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述
(一)交互式教学工具的使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交互式教学工具的使用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方面。交互式教学工具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技术设备,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实时互动和反馈的工具。交互式教学工具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术和教学能力,熟悉相关软件和设备的操作,能够灵活运用这些工具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需要根据实际学情和学习目标合理选择和使用交互式教学工具,确保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推动交互式教学工具应用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交互式教学工具可以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使数学概念和数学问题更加生动和具体。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数学问题的图形、公式和解题步骤,学生则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或使用电子笔进行实时操作和回答问题。其次,交互式教学工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通过与教学工具的互动,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交互式教学工具还可以提供实时反馈和评估,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以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案。
(二)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的应用
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首先,这些软件和应用程序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例如,有许多数学学习软件提供了互动的数学游戏和练习题,以游戏化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其次,应用程序还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机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智能化学习推荐和评估。最后,教育软件和应用程序的应用可以使数学学习更加灵活和个性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利用
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利用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获得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料,如数学教材、练习题、视频教程等。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这些学习平台具有在线课程、学习社区和教学辅导等功能,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学习环境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和合作。通过利用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和巩固,提高数学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进行教学辅导和评估,实现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总之,在线资源和学习平台的利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珠联璧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育的跨界联动
1.感官弥补,多元呈现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依托信息化教学设备将教材信息和教学补充以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遵循“动态化”“生活化”“真实化”原则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通过感官刺激激活学生认知,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的“信息化”处理并不是简单地在软件中将教材翻版,而是通过“表象转化”“多样呈现”“延伸补充”的方式对教材教学实施全面解读,使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呈现非线性,并提供多种教学结构,以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最终能够促进学生领会内容、内化知识,激活其高阶思维。
2.资源整合,智能诠释
目前,以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智能教育有一定难度,但在资源整合、深度诠释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突破,譬如,“几何自动证明”具有较高水平、自动批改作业教学软件取得研究突破、电子白板动态演示让教学灵动活泼。视听结合一向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高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的艺术化、多样化、形象化等特点,开发和建设更“人性化”的功能操作,整合教育资源,智能诠释教育内容,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驱动学生线上线下同步协同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炼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探究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效率。
3.主体交互,闭环回路
交互是一个重要的术语,有着许多意义。信息技术视域下教育交互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交互类型主要有学生—内容交互,学生—教师交互,学生—学生交互,学生—自己交互。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是双向的(闭环回路),教师应注意思辨同步交互、异步交互及不同媒介(文字或音频或视频)交互机制的效果差异,尽可能地使交互机制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匹配,实现跨越时间、空间的教育互动。
(二)“秉轴持钧”———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的重点突破
1.聚焦潜力,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聚焦“智育”,还涵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提升,其中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学习兴趣、动机、态度与习惯等,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影响深远。传统教学虽然在教学手段上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这远远不足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运用信息技术聚焦“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能更充分地展示数学内容的精妙、挖掘数学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一举中的,突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生动、直观、动静结合等优势,从学生的感官切入学生感知,构建数学高阶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困境。除上述外,教师应以教学难点、重点为突破口,紧抓问题关键,以点带面,以面带全,有效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方法。
3.自主探究,躬身入局
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小学数学的学习提供了更多发现的机会。信息技术的加入让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察、动手操作,调动身心,切实从自身视角切入学习,产生猜想、发现规律、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表征零散实则千丝万缕、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和领会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制约着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难以真正理解数学内涵。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文字、图像、动画和音频等形式声情并茂地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在多元化表征中寻找数学奥秘和关联。
(三)“教学做评”———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双向推进
1.聚焦需求,情境营造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和帮助与外部世界产生联系,具体表现为创造力、自主性、选择性和能动性的操纵,通过这“四性”形成优良的自学品质。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启发学生的探索需求,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幸福感,享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与满足感。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的艺术不仅体现在成果里,也体现在过程中。唤醒学生的学习力量就要“从一而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尝试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巧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辅助教学,以生动的形象让学生充满激情,调动其求知欲,使其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譬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藏宝游戏”,准备小玩具数个,日落投影灯一盏,提前将小玩具藏于教室的各个位置,然后依次将日落灯以小玩具的藏身点为中心进行投影,将日落灯光圈直径调整为2米,引导学生找一找“玩具在圈里的哪里”,此时有学生提出:“老师,这个灯光能照到桌面上,也能照到地上,那在灯光的圈子里,没被照到的地方,算范围内吗?”针对这一非常具有教学价值的信息,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开展“圆的认识”教学探究。
2.直观具体,动态生成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逐渐僵化、刻板,缺乏生机与活力。叶澜教授与陈鹤琴先生都强调“活”的教育,倡导“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氛围要“活”、教学内容要“活”、体验方式要“活”、数学思维要“活”,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上优化教学质量,将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灵活”布局,提高学生的学习变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分数”的学习中,以往,学生需要大量的“分一分”练习来琢磨分数的概念和含义,但受课堂空间的约束,无法将大量的实物带入班级进行展示,而利用信息化教学设备能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利用课件制作“切水果”和“涂格子”动画,可以让学生体会分的过程是动态的,在层层递进中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又如在“旋转和平移”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旋转、平移剪拼图形,可以让每一名学生清楚地看到“剪”“拼”的过程。由此可见,变式教学更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学生在大胆猜测、多样求证中,以亲身体验获得牢固的知识记忆。
结语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质量,使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的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整合,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徐一帆.浅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03):53-54.
[2]袁玲.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J].小学生(中旬刊),2023,(06):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