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这是由于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骨髓缺损造成的。根据病情分为严重型和非严重型。研究表明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化学毒素、辐射、病毒感染、免疫力和遗传因素有关。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拥有属性是急性发作和迅速发展。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病人可能死于大面积粘膜下出血、内脏出血和严重感染。在临床治疗中,止血和抗感染是基本原则。再生障碍性贫血又称为再障(AA)是由于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及(或)骨髓微环境严重受损,造成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或发生衰竭的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对AA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症状,减轻疾病的持续发生。然而,一些AA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疾病缺乏了解,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波动,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对该病的认识,改善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促进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效地避免医患纠纷。研究表明,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治疗效果良好,但其结果在研究者中存在争议。本研究以6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的效果及其对病人心理波动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8月自愿到医院接受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15~59岁,平均(30.41土6.58)岁。其中,急性型9例,慢性型24例。观察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16~62岁,平均(31.03土6.64)岁。病人中,急性型10例,慢性型23例。入选病人均经过生化指标测定、国家有关标准最终获得确诊,患者对本课题具备知情权,签署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积极告知患者AA相关知识、常规治疗方法等,让病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告知病人治疗目的及治疗方法,介绍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详细解答病人疑问[1]。
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1)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①入院指导。病人经常因为出血和感染而住院。入院后,护士加强对病人的指导,热情接待病人,向病人讲解医院的规章制度,为病人提供日常必需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需要。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病人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注意事项,引导病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2]。要了解病人的个体需求,判断疾病的发展,指导病人进行各种检查,并告知病人检查的重要性,必要时应指派陪同,以免发生意外。②出血教育。对于病人出血期间密切观察出血部位,告知病人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次数。需要输血的病人应该知道在输血期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入院两天后,应密切监察病人的临床症状,如病人出现感染、发烧和其他不良情况,应立即通知临床医生,并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治疗。在骨髓检查前告知病人使用骨髓检查的目的和重要性,教导病人如何正确配合,穿刺后用无菌棉球按压穿刺点,并用无菌敷料覆盖,提醒病人注意日常生活敷料的保护,注意防水防湿。③感染教育。护士通知病人血细胞正常参考值、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并通知病人预防感染,提高病人的自我保护能力。住院第3-7天。此时,大多数病人已处于隔离保护状态,护理人员应告知家属隔离保护的重要性,并提醒家属准备相关物品。应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应以高压饮食为主,并告知其正确的高压饮食制作方法。住院第8-20天。观察病人情况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在治疗前进行药物敏感性反应,根据病人的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3]。住院21天-3个月。通知病人治疗期间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测肝肾动能和血常规,以减少感染和出血的发生率。出院后。告知病人应严格按医嘱服药,定期复诊,合理控制饮食,戒烟戒酒,保证日常工作和休息的合理性。
(2)心理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心理波动较大,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情绪,如消极观念、自卑心理等[4]。在护理过程中,应加强心理评估,给予患者情感支持,树立信任感,通过关心、热情服务、亲切交谈等耐心的倾听,善于采用准确、鲜明、恰当语言进行分析、说明引导病人[5]。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总有效率、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心理情况;总有效率评价标准如下:血常规检查显示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血常规检查显示有所改善,但未完全正常,且临床症状和护理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为有效;血常规检查及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为无效;疾病知晓情况通过本院自制的知识调查表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均为单选题,80分以上为知晓;心理状况通过焦虑直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对比(n,%)2.2两组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对比
护理前,两组疾病知识知晓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疾病知识知晓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明显,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 ),见表2。
表2 疾病知识知晓情况对比 [(x̄±s)分]2.3两组心理数据对比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明显,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 ),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数据对比 [(x̄±s)分]3讨论
近年来,将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应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健康教育可以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疾病诱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使病人全面掌握疾病,避免因突然进入陌生环境而引起的恐慌和恐惧,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6]。常规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护理主要是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本身的护理,从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状态。然而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可能加重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的症状,影响患者恢复健康。我院采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建立了患者治疗的信心,排除了不良情绪,增加了护理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心理护理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常用的护理方法。它可以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有助于减少心理波动[7]。在临床实践中,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有较理想的效果,能发挥心理护理法的优势,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迅速且进展迅速,并有出血倾向。超过60% 的患者出现内脏出血,贫血逐渐加重,败血症通常伴有严重感染[8]。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长期治疗和缓慢发作。为了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应加强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教育,提高病人及其家属的认识[9]。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 。护理前,两组疾病知识知晓评分、SAS以及SD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疾病知识知晓评分、SAS以及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明显,且组间差异明显(P<0.05 )。在实施健康教育路径时,首先应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并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了解病人的需求,并尽量满足[10]。另一方面,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需要接受多项临床检查,此时护理人员应强调临床检查的重要性,并告知检查的具体流程,引导病人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患者能积极配合完成[11]。此外,用药时应叮嘱病人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告知病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严禁擅自停药、减药,加强病人对药物治疗的重视程度[12]。出院后,护理人员还应当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药物正确使用方式、日常生活习惯、个人卫生等,从而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及预后[13-14]。
综上所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实施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有助于消除患者的心理波动,有效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该病的认识,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和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庄英杰.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心理波动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7):122.
[2]刘雪芹.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心理波动的影响研究[J].保健文汇,2019,(11):199-200.
[3]李晓敏.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心理r波动的影响研究[J].饮食保健,2018,5(09):255.
[4]吴艳荣,郑美琼.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价值[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351-352.
[5]吾吉提·海沙尔.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在阑尾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及对预后的影响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0):325.
[6]周晨,陈娟,陈静.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当代临床医刊,2020,33(2):119-120.
[7]陈恬,陈晨.心理护理模式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影响研究[J].健康必读,2020.
[8]张瑞英.简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健康教育路径的应用价值[J].健康必读,2020,000(020):271.
[9]吴艳荣,郑美琼.健康教育路径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对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价值[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351-352.
[10]曹萌.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新知杂志,2018,028(0z1):301-302.
[11]王璐.心理护理临床路径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8,25(5):109-110.
[12]刘晓玉.心理护理对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139-141.
[13]李秋环,周群.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健康教育[C]//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0.
[14]黄倩倩.健康教育联合心理干预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知晓率的影响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0):1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