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于2004年正式启动,2010年在全国全面展开。身处这一时期的初中毕业生将步入高中阶段。由于教科书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衔接将面临许多新问题,新高中也将面临课程改革的新挑战。音乐学科学习也面临着挑战。新课程改革将在学习方法、教材结构、知识难度、学分评价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部分学生可能无法适应,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衰减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初中与高中的教学衔接尤为重要。
一、初高中音乐教学衔接面临问题的原因
(一)教法原因。
教学方法的差异是决定学生能否适应学习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在教学风格、内容、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学生会有不适应新的学习的体验,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加之有的高中教师没有教初中课程,不熟悉初中教材内容,对初中教科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这势必造成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观的教学呈现,脱离了学生学习实际,这将会使得相当多的高中生在一些需要知识点衔接,需要调动既往审美经验进行学习的音乐作品中感到困难和困惑,加上教师教学方式和风格的差异导致了难以适应,学习效果欠佳。
(二)学法原因。
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都是围绕教师培养引导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他们还没有完全养成独立聆听思考的习惯和具备总结提炼音乐的听觉内容和感受的能力。学生们对歌曲、乐曲和古今中外音乐中的大多数创作技巧所呈现出的音乐性和艺术性,都是由教师告知传达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阶段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他们渴求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探索各个门类的知识。例如,在高一的音乐《鼓乐铿锵》课程中,打击乐《滚核桃》的创作采用了“螺蛳结顶”的技术。而《人民音乐家——聂耳》课中的器乐《金蛇舞》也采用了“螺蛳结顶”的手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其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基本上可以总结出《金蛇舞曲》的创作手法。因此,应引导新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进入高中阶段后,音乐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会在聆听中捕捉感受,在探究审美体验的过程中,思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继而得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和结论。在总结中发现规律;在聆听体验中感悟美,欣赏美;最终能够鉴赏美,实践美。
二、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一)改革初高中音乐教学体制,建立更好的衔接平台。
初高中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要以强烈的对双方教育的责任感和服务初高中整体教育的理念,积极为初高中音乐教学衔接创造机会,并为连接建立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际跨年教研活动,帮助高中音乐教师了解和熟悉初中的教学方法,实施集体倾听、相互观察、头脑风暴、集体准备,扎实开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知识内容等方面的工作,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施展才华的场所,成为学生“体验、培养、探索、享受和成长美”的乐园。只有各方面齐心协力,才能为初高中音乐教学衔接提供有力保障。
(二)搞好入学教育。
做好入学教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明确高一知识在整个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运用与初中教学内容和课堂比较的方法,说明高中教学内容体系和课堂教学的特点;第三,举例说明初中与高中在学习方法上的本质区别,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并指出注意事项;第四,邀请高年级学生谈谈自己音乐学习的经历和感受,分享音乐学习的创作成果和优秀作品,引导学生避免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音乐学习。
(三)延续生长点,让衔接生机勃勃。
探索初中和高中音乐教学的衔接点,不仅要为学生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对应的作品,还要思考如何在特定情境下促进学生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和文化理解的表现。音乐教学的衔接点应转化为持续增长点,使初高中音乐学习衔接可持续。例如,在教“流行风”一章中,《懂你》是一首写给母亲写的流行歌曲。对于这类作品,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作品主题的认知和情感内涵的感知和表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语言的终点是音乐。这里对亲情的感悟、理解和表达,是这首音乐作品的给予学生感恩亲情教育的切入点。目前,大多数高中学生为住校生。年龄的增长,学习环境的改变,使他们与父母相处和交流的时间越来越少。因此,16岁或17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之间的“隔阂”的产生变得司空见惯,在所难免。与父母的亲情变得越来越疏远。而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在于深情真挚的旋律和质朴动人的歌词。将听众的感恩之情唤醒,一种推己及人的共情油然而生,撼动着每一位听众的心。作词人黄小茂表示,虽然他从未直接向父母表达过爱,但他们彼此心照不宣,因此歌曲名为《懂你》。“爱”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只有当音乐中有爱,听者才会眼里有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属于同一个世界》等很多教材中的优秀作品,都能够激起学生们关于真、善、美的体验和感悟。从而更好地理解世间所有美好的情感都值得被音乐记录和被他们所欣赏和见证。
(四)加强学生对高深度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
作为为高中起始年级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考虑到自己的学生们刚进入高中,音乐接受能力和音乐学习基础与音乐审美经验的差异性大的实际,高在涉及音乐基础知识时,应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简化和可视化,并将这些抽象的音乐知识和专业音乐知识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恰当的、分层次引入。在谈论音乐理论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之前所学的知识来描述它,这样学生会觉得更容易学习。比如《1812序曲》的曲式结构图,如果用呈现部分、展开部分等专业词汇来解释作品,学生最多只能知道作品有这样几个部分,很难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使用语文课文中段落划分法来解释“乐段”的含义,学生将很容易理解什么是呈现部分,什么是展开部分,就不会令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组织构架难以理解和感到抽象。
三、结语
总之,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是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义务引导高中新生以音乐学习为线索和途径,更快地适应高中课程改革和初中与高中的学习衔接。教师则在研究和解决初中与高中音乐教学衔接问题,可以使高中音乐教学更加科学的推进,以期更加有效地落实基础教育中美育的各项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安国.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乔艺昕.初、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03).
[3]陈志宏.《初高中教学衔接工作在课改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9(05).
[4]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