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数据分析 深度解读——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整本书深度阅读调查问卷设计注意事项初探

郑燕芝

佛山市南海区狮山石门高级中学

摘要: 信息技术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在数据分析的时代,整本书阅读中的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和广泛精准的数据反馈,能有效地节省教师的费时劳动,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度阅读思考和课程设计,必然能够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整本书阅读;数据分析;深度;调查问卷
DOI:10.12721/ccn.2025.15700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问题提出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发展日新月异,给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影响,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和学方面,信息技术的介入也将为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在数据分析的时代,整本书阅读各种课型的设计、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引导和主题理解的突破、问题链的设计、精读部分的解析、比较阅读的选择等都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访谈和心得略有不足,如果能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调查问卷和广泛精准的数据反馈,有效地节省教师的费时劳动,留下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思考和课程设计,必然能够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相关研究:调查问卷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使用现状

形式上,书面问卷居多,统计方法落伍,且不能分类进行对比;客观题居多,主观题很少,即便有也因为统计的难度而常常被忽略;问法直白,很难调动学生答题的热情。

主观上,问卷的设计比较粗疏,涉及面窄,问题间缺乏勾连,很难形成问题链,对语文核心素养也很难全面涉猎,启发甚浅甚窄,很少能涉及“立德树人”的目标和置身社会的体悟。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调查问卷优势

1.传播的无限时空性

2.统计的极其便利性

3.数据呈现形式多样性

4.默认报告形成神速性

四、信息化背景下整本书深度阅读调查问卷设计注意事项

何为“深度”:深入了解学情、深入解读文本、深入挖掘主题意蕴、全情投入体验感悟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信息化背景下整本书深度阅读调查问卷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调查对象详细化

整本书阅读中会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学生又分为男女、不同高考科目选择、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城乡、不同学情;教师又可以分出语文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他们对整本书阅读的态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语文老师还可以按照不同教龄、任教年级进行分类;家长有会涉及不同职业等。设置调查问卷时注意对象之间的差异,设置相关的分类选项,方便后期进行不同类别的详细统计。

(二)问题设置勾连化

1.勾连教材

学生是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学习的,若能以教材为基点向外进行球形拓展,对学习主线的掌握和理解会更深入。如部编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短歌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均是即景抒情诗,若安排学生在本单元学习后阅读余秋雨的《文化之旅》,调查问卷中便可以对作品中景与情、景与文之间的关系进行设题,学生对教材和名著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透彻;再加上学习完第七单元的《赤壁赋》,便可以安排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调查问卷中可以对苏东坡的人生路线、性格观念进行设题,了解学生对苏轼的认知程度,以辅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苏轼的情怀。

2.勾连大单元

整本书阅读源于教材中的课文或单元,或是内容、或是特色……彼此之间必然有一定的关联,在部编教材中,甚至有完整的一个单元为整本书阅读单元,足见整本书阅读与大单元勾连的必要性。如部编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为“家乡文化生活”,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安排对应的就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两个单元一个面向现实、一个植根经典,以经典为据再解读现实、指导现实,必将能使学生对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力图尽己所能为家乡发展献计献力,调查问卷可以在这些角度设题。

3.勾连问题形成问题链

调查问卷在设计中通过勾连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难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对教师指导课的内容设定、重点突破,交流课的分享重点,辩论课的讨论焦点,成果课的研究方向等都是非常好的数据提示。

(三)问题设置情境化

调查问卷的问题设置若能够情境化,联系文本情境、个人生活、社会现实,学生入境后做答,更能呈现出阅读的理解程度、主题的认知程度、感悟的透彻程度。

(四)问题设置重点时段化

1.阅读前:了解兴趣程度、早期阅读程度、阅读期待、阅读困难

对以上情况进行数据化统计了解之后,便可以对阅读指导课的以下方面进行设定:激趣角度和方式、阅读方法或主题理解或内容分析、计划布置。

2.阅读中:

(1)了解进度和阅读态度

(2)理解程度:阅读过程中的调查问卷统计出来的数据,有助于了解阅读计划实施的情况,了解学生内容理解程度(是否有正误、抑或是深浅),交流分享中开阔视野和认知,引导接下来的阅读。

3.阅读后:阅读收获

(1)知识层面: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审美、文化、思维等方面的提升。

(2)提升品德

阅读本来就是可以从别人的人生经历中获得间接的人生经验,从而有助于积极向上的三观的形成,此亦为“立德树人”的实践操作。

(3)纠正判断

社会对孩子会有很多迷惑,甚至会导致错误的认识和判断,所以,阅读整本书之后基于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往往可以纠正一些错误判断。

(4)联系生活

高考考查除了知识、能力外,更考查学生的个人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感悟,所以调查问卷在设计的时候也必当联系个人生活、面前大千世界,调查问卷的设计中加入联系社会生活的部分,是要开阔学生们的视野,触发学生置身社会的联想,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家国意识。

(五)调查问卷类型

1.认知式阅读:

通过电子版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可以对作品内容,如角色、情节、环境、特色等进行设题。

2.评价式阅读:

通过电子版调查问卷,调查对象可以对同学们的阅读结论进行认可度评价。

3.联系式阅读

“整本书”是源于教材的,所以可以有“教材→整本书”的联系式阅读,如学习到部编版教材第三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第七单元的《赤壁赋》就可以联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行阅读;一个“整本书”又可以与相关联的其它“整本书”进行组合,如《明朝那些事儿》是历史小说,可以与《万历十五年》这部正史同步阅读,比较两者在书写人物、古事上的异同,故而又有“整本书→整本书”的联系式阅读;“整本书”若被其它媒介改编,就可以有“整本书跨媒介”比较阅读,如《西游记》与《西游记》电视连续剧、电影《大话西游》、《西游降魔》、动画片《大圣归来》,探析跨媒介作品的卖座程度是否与其体现的原著精神程度有关联,关联在何处,关联多深……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些都可以轻易实现,只要在调查问卷中或整本书的导读中将以上相关资料以图片或电子文档或音频或视频形式提供给被调查对象,他们便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阅读,自行批注或浏览别人的评价,自由放大缩小,各种联系式阅读可以实现语文与其它学科、语文与生活的交互,有利于对原著人物、情节、精神、主题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启迪生活、看清社会,甚至指引前行的道路。

信息技术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在教育教学上同样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要板块,网络版调查问卷的运用,必然能高效地辅助整本书阅读,期待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更为深广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