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双创教育具有现实性意义,双创教育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并且在整个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创新创业的潮流,对于社会方方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大学生群体也感受到了这种创新创业的热潮,并积极投入到了创新工作之中。对于提高我国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够。高职院校承担为区域经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
教学重点还是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上,就业层面上也是局限于如何为企业输送合格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环节,很难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大胆前行,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环节中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①。从而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思考和探索意识,也就不能形成为社会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局面。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2、创业形式简单。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创业领域局限于简单的服务和流通行业,或者是一些小发明和小产品。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思维还是停留在创意上,没有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相结合,导致学生没有很好的发挥智慧和特长。
3、教学方法不合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尚处于初始阶段,高职在课程设置、教材配备和教学方法方面与学生的要求相差比较远。课堂上创新创业教育往往以讲座、报告等形式展开,学生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分享别人的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没有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
4、平台建设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更多的需要实践教育。而实践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课堂上对成功创业案例的模拟、失败创业案例的剖析以及创业大赛的指导等,还必须借助于实践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演练。目前多数高职院校虽然根据专业建立了相应的实训基地、校企联合等,但实训基地、设备以及经费投入极其有限,不能满足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物质要求。
三、更新理念,提高双创服务意识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理念的融合。在全球化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单纯的专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不管是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是高校人才教育的巨大进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使得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规格变化需要的开创性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专业教育是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因素。
2、培引结合,增强师资队伍力量。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保障是打造高精尖的师资团队②,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要从一个传递知识者转变成一位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力度引进企业行业具有实战经验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加大优惠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行业及相关院校进行创新创业理念及相关技能培训,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让教师全脱产培训。只有具备一批创新创业受训背景和创业经历丰富的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生创业的欲望和热情,同时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3、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互动教学、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理实一体化教学、讨论探究、情景模拟训练等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以多种方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创新创业意识也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4、优化体系,促进双创课程融合。各院校在编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学时和学分比例。开设《创办你的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成功导引》等多门公共选修课。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2—3门有关创新创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单元设计中增加创新创业元素,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教育的全过程,树立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理念。
5、以赛促教,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技能竞赛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可充分利用技能大赛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中把技能大赛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业技能比赛学习技能、交流经验,不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注重内化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技能大赛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动机,为他们终身学习、继续深造和走向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6、搭建实践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支持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建立院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让成熟企业与创业学生对接,在企业可能合作的范围内,为创业学生提供一定的便利,保障学生度过创业初期,或者企业也可以作为参与方投资,将学生的创业项目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部分认真对待,对接企业和创业学生之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与高校创业园相比较,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成熟,其所提供的创业空间更贴近实际环境,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走出去,对创业项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③。
创业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创业意识的培养一定要从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课程改革以创业项目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由过去的讲授者变为指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操作和讨论等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训赛,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莉,赵玉颖.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实施路径研究[J]. 经济师,2018,(10):224-226.
[2]胡叶容.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7,(51):223-224.
[3]赵妍. 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机制创新研究[J]. 环球市场,2019,(35):192.
作者简介:陈满红(1978.11—),男,福建莆田人,汉族,大学本科。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学及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