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

丁有强 孟琦 高立丽 孙向群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摘要: “新工科”建设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新工科”要求各高校对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我单位信息安全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大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整体优化、结构合理、内容创新、特色明显的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研合作全方位育人机制,取得一定经验,为高校深入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新工科;信息安全;协同育人
DOI:10.12721/ccn.2025.157017
基金资助: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7XJY20
文章地址:

随着我省齐鲁乡村振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数字山东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地,对相关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大需求。面对新技术与新业态,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顺应国家“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趋势,推动专业建设水平上台阶、人才培养质量上水平。近几年,我单位信息安全专业在校生规模不断增长,但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如何破解人才培养难题,整合校企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调研,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定位

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存在“学用脱节”现象。信息安全专业通过广泛调研,充分吸收高校、行业、企业调研意见与建议,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确立为网络安全评估与运维方向的专业定位,培养在信息安全或农业相关领域从事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的研发设计、项目管理和安全运维等工作,成为安全评估工程师、安全运维工程师、安全运营工程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立足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全面调研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认真听取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基于学习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根据信息安全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职业资格和岗位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有效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毕业要求;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对应关系。坚持持续改进,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评价体系及定期调整机制,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产科教融合、联合培养、共定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摸清了信息安全专业具体培养目标,确立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标准,设计了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进一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行业性特征。在进行充分行业、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实施校企课程共建,构建开设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并逐年论证、修订,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我单位信息安全专业校企共建课程统计如下:

表1 信息安全专业校企共建课程一览表截图1744269187.png四、引入企业工程化师资及企业真实案例,促进教学内容更新,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等手段,将学生送到企业顶岗实习,参与真实项目。聘请和考核教师更加重视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将企业优质师资引进来,承担实验实训、毕业设计指导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据统计,我单位信息安全专业每学年1/4学时的课程由企业工程化师资承担。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进行工程化改造。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建立“双师”制度,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相关执业资格证书,获得工程实践资质。

五、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打造“金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依托教育厅教改课题、校级“三名工程”等项目,积极打造线上线下“金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建设动态的校本教学资源库。近五年,本专业累计出版教材10部,上线省平台在线开发课程5门。以“金课”打造为抓手,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六、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体验企业文化,真切地进行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爱岗敬业和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我单位信息安全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主要方式包括:

1.引入企业项目,推行项目教学。以基地为依托,把企业真实项目导入教学,可确保推行项目教学的项目来源。

2.引入企业资源,营造仿真工作氛围。实习实训基地可通过校企协同改善基地资源,让学生一进入基地就能感受到与课堂里不一样的氛围。同时,在奖惩设计、人员安排、项目运作等方面按照真实企业的方式进行运作。

3.引入企业准则,保证实习实训质量。实习实训基地移植企业标准进行运作,使学生的实习实训从流于表面变得有据可依,可以实施和验收,保证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运转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价值。

七、共建教学科研团队

校企联合共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吸收学生加入,提高专业师生科研整体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及工程实践能力。将科研课题项目化融入课堂,启发了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及技能大赛,建立了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了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了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符合国家“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理念,为高校深入开展协同育人提供借鉴与参考。未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深入发展,才能培育出新时代下社会所需的高质量人才,协同育人机制才能落地生根,实现校企优势资源互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川生.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

[2]任雪梅.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索[J].智库时代,2019(6):44,47

[3]路利红,于燕枝.以产教融合下的校企协同支撑创新创业教育[J].河南教育:高教,2019(4)

[4]王丹中,赵佩华.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47-49.

[5]李如平,李雪,吴房胜,马玉清,朱炼. 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22):168+175.

作者简介:丁有强(1981.9-),男,山东曹县人,本科学历,副教授,主要研究农业物联网与农业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