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体态律动也就是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身体跟着节奏进行运动,以此来享受音乐,并且体态律动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体态律动不是看学生的姿态和外在的形式,而是展现出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的随性与愉悦,体态律动可以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对提升课堂教学是有利的。所以,教师要看到体态律动在课堂上的价值,并把这一教师模式贯彻在音乐课堂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体态律动教学内涵
体态律动就是把人的外在动作和音乐中的节奏结合在一起,这两者之间进行互相辅助,让人的肢体随着音乐节奏而摆动起来。在初中阶段的音乐课堂上,使用体态律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感受,还可以营造出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的自主性,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体态律动在音乐课堂上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兴趣是学生展开探索并积极思考的主要动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以大量的知识讲解为主,学生在音乐课堂上无法进行主动发挥,这就加重了学生对音乐课堂的逆反心理,这也展现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知不全面。把体态律动融入到音乐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把音乐和肢体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使用体态律动来进行音乐教学,把音乐和学生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结合,这就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学生完全从听觉方面来体验音乐的模式,促使学生在身体的律动中,感受到音乐的本质。例如在学习“蓓蕾之歌”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中感情的表达,这首曲子是4/4拍的,非常的动感,并且节奏很为稳,使用体态律动,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这首曲子的时候,跟着节奏进行头以及肢体的律动,在感受歌曲节奏的过程中,对歌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看到了音乐中存在的美[1]。
(3)培养学生节奏感
初中时期的音乐课堂,使用体态律动来展开教学,教师一般先调查学生对音乐的实际了解程度,带领学生进行初步的肢体动作,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律动,体会音乐中的力量。例如在学习“赛龙夺锦”这首曲子时,教师在展开对曲子的欣赏之前,先带领学生对此进行分析,这首曲子大概有5分钟时长,是一首广东曲子,内容展现出在端午节赛龙舟之前,所做的准备,以及赛龙舟中人们的团结友爱、在获胜后的欢悦。在学习这首曲子时,教师可以引用体态律动模式,让学生跟着律动进入到音乐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感官以及意象进行交错,提升了学生对曲子本质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对节奏的掌握水平,促使学生进入到赛龙舟的场景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
三、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1)体态律动要符合音乐节奏
体态律动跟随音乐设计,便有了灵性,这样的情况下,律动不会显得笨拙和沉重,律动和音乐的本质是一样的,例如在学习“当兵的人”这首曲子时,教师使用体态律动的模式,对曲子中的的每一句词都设计出动作,但是教师的设计并没有展现出军人帅气的风采,也没有展现出军人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教师设计的动作,大多是木讷的,这就和体态律动的要求相违背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获得的也就是娱乐,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在里面。还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水族馆”这一节内容时,也引用了体态律动,教师的设计中融入了游泳的姿势,随着音乐的起伏,还有自由落体的姿势,这就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让学生感觉到像鱼儿一样在水里遨游。
(2)规范体态律动的示范动作
在音乐课堂上,使用体态律动来进行教学,第一,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标准,在音乐的播放下,给学生进行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可以更好的展现出音乐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在观看教师的动作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尤其提升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要最大化为学生对音乐的体会、演绎等创造条件,并且在自身的示范下,让学生通过肢体的表达看到音乐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并且进入到音乐的欣赏中。此外,教师规范的动作,还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敏感程度,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第二,教师展现出的体态律动,是没有任何特指的,该动作要设计成中性的,因为初中音乐教师一般情况下是女性,所以教师在进行律动设计时,通常没有展在男性的角度去考虑,这会导致设计出来的动作太过于女性化,让男生产生逆反心理,这一问题教师要格外重视,并进行有效改正。
(3)贯彻以生为本理念
在初中阶段,教师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这是音乐课堂上使用体态律动的核心所在,也是音乐课堂上的重点部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态律动课堂课堂上,不单单是学生的视觉和大脑进入到课堂中,这也是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的现象。例如在学习“鸣电闪波尔卡”这首曲子时,教师就依据曲子设计出相应的律动,并且给学生展示了标准的动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教师一人在舞动,学生只是观看和记忆,这样学生就无法真正感受到音乐要表达的内容,也无法对音乐有深入的体会。音乐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以及表现的欲望,但是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在面对同一首曲子时,学生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师对体态律动的设计非常合理,并且示范动作也做的标准,但是这并不能作为体态律动的全部教学内容,教师要让自身的律动引发学生的感触,在律动中展现出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这是每个音乐教师所要追寻的方向[2]。
(4)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体态律动教学并不仅仅是肢体的表达,而是把身体的律动和音乐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律动过程中和音乐的本质产生共鸣,学生的律动要有感而发,并且是随着节奏的快慢而调整的,体态律动是帮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是学生表达自身情感的方式。例如在学习“赛龙夺锦”这一节内容时,使用体态律动,教师先让学生备好相应的道具,例如书本、尺子等,在音乐响了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跟着节奏进行敲打,使用肢体表达方式来抒发对音乐中的情感,可以敲击桌面,促使学生的情感和音乐的情感达成共鸣的效果,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对“赛龙夺锦”中音乐表现模式进行理解,鼓励学生一边对音乐进行欣赏,一边律动,这就逐渐提升了体态律动教学模式在音乐课堂上的运用效果[3]。
结语
体态律动主要是把肢体和音乐进行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体态律动也是学生抒发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在使用体态律动模式的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课堂氛围的建立,对学生展开正确引导,让学生清楚音乐的本质,并把自身的情感抒发、肢体表达和音乐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郭丽杉. 体态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四川音乐学院,2022.
[2]李雪菲. 初中音乐课堂中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21.
[3]华梦秋. 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D].重庆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