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享受音乐的批评
顾名思义,享受音乐就是一些辞藻华丽,场面宏大的高级音乐形式,一般为统治者所垄断。春秋战国是我国的思想更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享受音乐的出现否定了先秦统治中所推崇的“仁政”思想,打乱了先秦世代沿袭的礼法戒律,为了稳定周天子统治的经济基础和政治面貌,享受音乐因此被认定为一种低迷之音,在思想上会极大地威胁着君王的统治地位,成为先秦音乐批判领域的主要矛头之一。《左传》的音乐思想是顺应当时主流统治思想而生的产物,因此《左传》对这种享受音乐的展现形式进行了强烈的批评。在《春秋左传注》中有这样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未克。执燕仲父。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秋,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郑伯闻之,见虢叔,曰:寡人闻之,哀乐失时,殃咎必至。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夫司寇行戮,君为之不举,而况敢乐祸乎!奸王之位,祸孰大焉?临祸忘忧,忧必及之。盍纳王乎?虢公曰:寡人之愿也。”这个事例对于音乐思想对享受音乐的批评很具有典型性。历史上享乐音乐不仅会使统治者过分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延宕治理国家的野心,更会容易地使其雄心泯灭,意志消沉、以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加速国家的消亡。当时的音乐是统治者的工具,是教化百姓的工具,是礼制的代名词,而不是统治者一个人的物质享受。
二、对音乐作品的批评
判定一件音乐作品是否优秀,需要多种音乐批评思想的检验。“音乐批评”也可以称为“乐评”。批评可以拆分延伸为两个层面的意思,“批”即是对音乐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批判,而“评”需要对音乐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广义来说,指的是对音乐领域的各种音乐现象和音乐活动进行实时分析,并得出具有主观性的判断和理解的一种行为。简单来说,音乐批评思想可以有效地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鉴定出音乐的价值和不足。先秦史书《左传》涉及到大量值得推敲的音乐批评思想,其中,总结整理后得出有关音乐批评思想的文字有61处。这些代表先秦文化的思想观念能够方便我们进一步增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入对作品的赏析程度。要对音乐作品进行“评”这一环节,需要总结概括《左传》中的音乐分类,经过仔细查找《左传》中的音乐美学史料。了解了音乐分类形式,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当时统治地位和身份等级的严格性和社会性特点,也可以体会到先秦音乐重视内容的表达效果,更好地理解《左传》中对音乐的批评思想。
三、对礼乐的推崇
礼乐音乐崇礼尚乐,能够充分发挥音乐的政治功能,是先秦最为提倡的音乐形式。在古代的中国,任何的外交活动都要遵循礼法制度。《左传》指出:生,人之所好,会让人欢乐,死,人之所恶,会让人悲伤;二者不失礼节,就能协调天地之本性,达至精神的长久。”古代的种种音乐评论,甚至上升到生死的程度都可以得出十分重视礼乐的结论。先秦社会,其实也可以说成是一个礼治社会,以儒家音乐思想为例,重礼思想与儒家思想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孔子重视礼治与德治结合,希望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维系周天子的和谐统治,明确提出了相关礼治的主张,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对个人而言,坚持礼法规范又有助于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形成正确的入世价值观。战乱动荡的年代,音乐仅仅依靠服务于统治阶级而存在。在战国社会,音乐甚至成了礼制的代名词,“无礼不成乐”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简子高度强调礼乐制度的重要性,曾作出“礼之大也!”的肯定言论,贤人们也纷纷提出: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这些都恰恰说明礼乐不仅作为统治思想的有力工具,还将阶级社会的礼乐制度和等级制度推崇的愈发分明,成为影响社会关系是否稳定的关键一环。
四、《左传》音乐批评的原则
根据《左传》中的记载,以及对相关真实史料的探究,我们总结出了对其音乐思想进行批判评论的几种音乐形式。而左传对其进行批判的原则主要概况为以下两点:
1.重“德”重“礼”
春秋战国的年代,百家争鸣,解放思想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左传》在政治变革的大背景和儒道墨等各派思想的激烈碰撞下出现,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左传》对音乐作品的批评,重“德”
“礼”总是是贯穿其整个音乐批评过程的核心思想,也是音乐批评的基本原则。当时推崇有“德”则乐,有道德才能享受音乐,充分的体现了“德”的重要性。而“礼”更是贯穿整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在陈四海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记载:“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这充分的体现出了“礼”在当时社会的重要作用。
2.音韵以和为美,处世以和为贵
《左传》进行音乐批评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治,其所推崇的音乐形式都具有安抚民心,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是先秦乃至现在的音乐必须涵盖的内容。值得回味的音乐无论在体裁,结构,还是韵律上,都需要保持一种和谐的平衡感,这也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中庸”思想,凡事有节有度,不温不火,才能达到更高的音乐境界。
五、对后世的影响
《左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史学作品,其在音乐批评思想上的解释全面而丰富,我们可以继续深入探索其音乐批评思想,并将人文社会的各个不同层面整合归纳,为今后的音乐思想提出更多切合实际的参考意见。
首先,音乐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曲风传达变化多样的感情。在这里将矛头直指某几种音乐形式,实质上是暗喻作者对混乱政治局面的不满。音乐经常可以成为揭示国家境况的有力武器。理解音乐批评思想的含义,理解音乐批评的重要方面,是我们对历史进行探究的重要一步;第二,该音乐批评思想言论丰富了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基础,其核心思想作为礼法规范的重要载体,对先秦的政治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左传》中的有关对非礼法音乐的批评恰恰为《荀子》的音乐理论提供了启示。比如,其音乐思想贵在平和统一;以“亲”、“顺”、“敬”为和声支柱,这些都借鉴了礼乐音乐的特点;第三,《左传》包含着一个复杂的体系,音乐思想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人文艺术,军事等等,如果能够实现各部分的融合,那么其音乐批评思想也会被反作用的促进,在时间中迸发出新思想的火花。现如今,在我们日常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音乐批评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作为一个依托和借鉴,并没有得到重视,此外,由于现代社会发展 ,快餐文化几乎挤占了我们学习古代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时间,对于一类音乐文学批评思想我们掌握的过于贫乏。反观古代社会,中国音乐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传统的音乐批评言论是中原文化中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蕴含着我国人民独有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值得后世吸取精华,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叔岷.左传考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7.50.
[2]王守谦等.左传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0-62.
[3]陈戍国.春秋左传校注[M].湖南:岳麓书社.2005.40-70.
[4]孙绿怡主编.春秋左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32.
[5]赵生群.春秋经传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6.
[6]杨伯俊.春秋左传注(全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1.56.
[7]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册)[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26-33.
[8]韩林德.孔子论艺术的社会作用[J].西北师院学报.19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