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形式的音乐不同,合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类别,除了多声部特色之外,还涵盖了音乐、舞蹈、语言等等,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例如和声和复调。合唱是一种精神,它凝聚了各声部每个队员的素养,让队员听、唱、演均衡为一体。在小学教育阶段,合唱已经成为学习音乐、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唱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多声部多旋律的魅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控制力。此外,合唱要求学生相互合作,这也表明音乐对学生的整体成长十分重要。因此,小学应密切注意合唱教学,并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一.合唱的涵义和特点
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一般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教师的指导来完成声音完美配合的教学要求,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使学生的声音达到高度统一的程度,只有声音统一才能够给予听者一种情感的渗透,使演唱者与听者达到高度情感共鸣。结合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得知合唱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音乐和谐统一。在合唱演唱期间,需要学生做到音色和谐、统一与准确,以此来体现合唱作品的价值。并且在合唱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演唱实践中,并且需要对学生音准方面的知识点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确自身在合唱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这样才能够保证合唱效果的和谐统一。
第二,合唱教学肩负着音乐基础知识传播的重任。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具体化形式,在合唱期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其中包含一些发声方法、呼吸技巧以及一些音乐背景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合唱水平,同时能够在这些知识的促进下,提升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这样不仅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不满足目前新课改对于教学的实际要求。因此需要教师明确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具体角色分工,以良好师生关系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引导作用,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合唱学习的兴趣。
2 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
1,辅助器材的有效应用。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音乐辅助器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支撑手段。另外很多小学生对于音准的掌握不够清晰,所以教师可以结合音乐辅助器材来帮助学生快速解决自身的音准问题,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例如在学习《农场的早晨》课题中,其由于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出具体的角色来融入到该歌曲的内容中,并结合实际的音乐器材来进行演奏,如口琴或者电子琴等,模仿出农场中一些动物的声音,如小鸡、小鸟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乐器所带来的魅力,掌握不同声部的音准和音高,更加促进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水平的提升。一次好的合唱需经过多次不断练习和反复歌唱的结果.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重复的练习方式时间一长,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了保证学生对合唱教学的新鲜感,教师可以在合唱训练时加入一些乐器的演奏,来增加训练的新鲜度,让小学生再次进入到合唱训练中来.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乐器演奏的辅助,改变了整个合唱的节奏和音色,这对小学生的合唱能力也是一种变向训练.例如,在进行《七色光之歌》的合唱训练时,我将钢琴加入到合唱中,钢琴的演奏可以让这个歌曲的节奏感变得更加欢快,进而在欢快的节奏影响下学生的合唱水平也随之提高.又如,在学习合唱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时,我借用竖笛来辅助教学.由于该歌曲较为简单,因此我采用了“分声部自学”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自学歌曲旋律.刚开始只建议学生轻声哼唱,可在分组指导时发现学生有些跑调走音,因此我建议每组请一名学生用竖笛来吹奏旋律,其余同学随着伴奏跟唱,效果异常地好.
2 加强学生歌唱气息的控制,保证合唱的效果.
在合唱教学中,控制歌唱气息十分关键,这也是影响合唱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想要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需注重指导学生对歌唱气息的有效控制,以保证合唱的最佳效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需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式,包括双腿直立、面部肌肉放松、腰部挺直,让气息能够自然流出.同时,教师还需要学生注重呼吸的锻炼和培养,要求学生在呼吸训练时,保持小腹灵活,并且要进行反复训练,以便于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控制气息的方式.举例来说,教师在教《歌唱祖国》时,其中有几个乐段的节奏雄壮有力、平稳流畅,表现了对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高度赞美.当学生在演唱这两段歌曲时,应力求学生保持乐观奔放、热情自豪的状态.而对于第二乐段的节奏则与之截然不同,更趋于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演唱歌曲时则应表现一种昂首挺胸、阔步前进的气势.教师可通过采用不同的发声练习,来提高学生对该歌曲产生共鸣,展现其合唱时的状态之美.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合唱教学方法创新的同时,除了应该用一些音乐辅助器材或者设备,还应当结合歌曲的真实背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音乐情境中,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感情,同时也能够在音乐旋律的触动下更快的掌握关于音乐表现的相关内容,以此来找到与音乐相关的合唱方法,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例如课后的音乐夏令营中有这样一个课题《小鸡过河》,在此课题中讲解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将该动画制作并播放出来,结合声音和图像的引入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山谷的流水声、小鸡的鸣叫声,以及小鸡在鸣叫期间在山谷的回响等,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扮演小鸡的角色,让学生感受一下小鸡在过河期间的内心感受,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声部发生水平,在感受之后可以邀请全班学生一同参与到声音的合唱中,感受合唱带给他们的魅力。当然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适当的减少合唱教学的难度,促进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合唱学习实践中。
三、结语
总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不仅应关注音乐教科书的内容,还应着重提高小学音乐课中合唱的效率。每个小学生都将合唱视为他们的主要学习兴趣之一。这不仅能在合唱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可以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在此基础上,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激发小学生合唱的兴趣,制订完善的合唱培训计划,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国家今后发展优秀音乐人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悦宁 . 探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J]. 北方音乐 ,2020(11):224-225.
[2] 罗东娟 . 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 北方音乐 ,2020(10):179-180.
[3] 滕冬珍 .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J]. 黄河之声 ,2020(07):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