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各个行业的管理方式及发展理念,企业财务资金、运营、组织人事、战略投资及政策研究等多个职能部门在管理方式及业务模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陆续从“线下”走向“线上”,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工作流程。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加符合企业的现代化发展需求。企业积极探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借此不断改进所需要获取的各类审计资料及各类数据信息的精确度,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1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审计作为一种独立性的监督活动,一直都受到国内外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近年来信息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被审计单位的运作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环境,在信息化环境下,传统审计面对大量的信息采集和数据处理显得力不从心,而借助审计信息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成为了审计必然的发展方向。我国对于审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十分高,审计署指出:我国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信息化。为适应审计信息化工作需要,审计署还开展了“金审工程”的建设工作。经历了多年的技术沉淀,审计信息化日渐成熟,对审计信息化的合理利用使得审计工作的升级和转型更加顺利。就企业而言,企业中越来越多的信息终端和数据库,使得审计信息化的转型成为必然。大数据为工作提供了便利,计算机和互联网使得企业的工作和管理效率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实现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仿销系统、内部审计系统等多个工作系统的线上管控,管控能力的最大化也在管理人员手中得以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由此可以更为便捷地进行审计取证,对各个部分进行分析评价,精准确认各阶段的风险点,大幅减小了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合理的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当的收益,内部审计信息化更是适用于每个行业,其实践意义十分显著。
2大数据环境下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
2.1企业需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独立性的程度直接决定着内审是否可以真正发挥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有很多选择,有的直接处于本单位的管理层之下,如总经理、总会计师等,有的直接归属于本单位的治理层之下,如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而被认为最优的模式是,规模相对小的企业内审设立于股东大会之下,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则设立于董事会下。这是因为审计师向治理层而非管理层提交报告,可以构建一条内部审计与治理层独立沟通的管道,对提高内审绩效起到显著帮助;此外,企业要尽可能避免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地位平行或者由财务部门兼任内审工作,否则内审机构会无法很好地履行其确认和咨询的职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所有者缺位的企业,要做出强制性的规定,以免受到管理层的干扰,同时,企业也应该适当地加大事前或者事中审计的力度,而非只做事后审计。
2.2发展复合型人才
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应该招聘和培养以一些复合型人才,既有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经验,具有强大的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储备,又具有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平时的业务处理中,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利用计算机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处理,这不仅提高内部审计业务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其准确性。同时,还要招聘一些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他们对新技术非常熟练,能够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进行升级改造,为其提供稳定性强和兼容性较强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
2.3优化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现代化企业要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中遇到的问题与瓶颈,详细分析内部审计工作对信息系统有哪些应用需求,从而明确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内容,合理规划建设框架,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做好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现代化企业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理清内部审计工作程序,设计好内部数据收集途径,以及统计、分析和利用流程,并进一步将内部审计制度予以流程化,流程予以表单化,再将梳理出的表单予以信息化,循序渐进地将内部审计业务从“线下”推向“线上”。此外,企业在发展中产生的审计内容要做好全面的整理和汇集,确保所积累的历史数据能够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资源,促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4以业务步骤为着力点,规范审计流程
审计流程简单概括为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后续审计等三个阶段,但不同的审计项目其具体流程略有不同。标准审计流程避免了审计过程中的随意性,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例如:离任审计的程序性非常强,恰当地履行审计程序对于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离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标准化可以通过规范审计程序控制审计风险,通过审前“审计公示”的环节增加获取审计线索的途径,降低审计线索不充分的风险;通过进点测评程序了解被审计人任期情况,降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失误的风险;通过审计结论确认,降低被审计人否认审计事实的风险。
2.5加强数据管理工作
大数据环境下利用审计信息系统开展审计工作,审计证据的获取更多的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被审计数据的分析来完成,审计对象也随之转移为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数据信息是决定内审工作的质量的关键要素。公司内部要加强数据管理,保障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安全系数,一是要定期核查数据,建立数据质量的管控制度。定期增派人员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进行核查,并建立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发现可疑数据要及时追溯数据源,防止数据异常改动;二是完善组织机构合理性,防止出现一人多职,尤其是贯穿于多个部门,拥有多个用户权限,以发生舞弊情况;三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避免“数据孤岛”情况的发生。公司要明确各个部门相关职责,打通各部门信息节点,完善系统间的联动机制,消除部门间的协同障碍,使得数据信息在部门间可以及时传递共享。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数据信息化审计模式的崛起势必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契机,企业内部审计应当逐渐从传统模式变为信息化审计的新型模式: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化能力水平,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并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积极运用,建立健全新型审计管理职能,加强对于审计数据的收集和审计数据的保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发展的最新理念,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推动审计流程的标准化,扩大审计信息化适用范围,使之更符合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需要,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
参考文献
[1]任磊,王会金.以服务导向逻辑重构内部审计职能定位[J].中国内部审计,2020(08):12-17.
[2]靳晓丽.试析信息化时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如何创新[J].中国产经,2020(02):35-36.
[3]陈冬梅,刘彦军,王红霞,裴浩帆,张国刚,王晓辉,李兵,潘国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08):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