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开展的意义
(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挖掘其潜在的能力,多方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体现,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能够通过直观的音乐形象和优美的旋律让学生获得饱满的学习体验,促使其感受美的熏陶。小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情感成长的重要阶段,开展美育活动能够促使其心理获得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学习能够使他们获得片刻的放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能够有效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从而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培养其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如《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有着轻快的旋律和有趣的歌词,其中也蕴含着人们为梦想而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歌曲所蕴含的美育元素,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精神品质。
(二)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
音乐审美教育也有着社会功能,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音乐有着教化人心的作用,能够改变社会风气。通过音乐学习能够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不仅有助于其全面发展,而且在助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对其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阶段,如果仅凭说教的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让学生感到厌烦。然而,通过挖掘音乐学科的审美元素,突出强调学生音乐学习的情感体验过程,能够在无形中树立他们的社会理想。如教材中安排了很多爱国主题的歌曲,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体现,让他们在学唱的过程中产生爱国情怀,树立其健康、高尚的文化态度,形成审美趣味,并指导着他们的意识和行为[1]。如每次学生在唱国歌时都会情绪激昂,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和旋律都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不由自主会产生振奋人心的效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中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音乐审美教育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来展开,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从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积极意义。
二、美育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一)以小组合作教学方式,促进音乐教学工作
小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如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富裕,但是因为父母教养方式、学生的生长环境等原因,学生缺少进行合作分享的机会。因此,部分学生不懂得分享与合作,更不懂得为别人着想[2]。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忽视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只是一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音乐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来越低,接受音乐知识的能力越来越差。所以教师必须充分重视教育教学的重点和课堂教学的难点,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采用学生小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解决问题。美育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创编中进行音乐想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创造性发展是音乐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但是小学音乐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在创造性音乐活动中,音乐创编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形式。顾名思义,创编可以理解为创造与编排,音乐创编活动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与情境下,受某种氛围的触动与启发而进行的音乐创造活动。音乐创编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发展,这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常来讲,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创编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创编歌词。在歌词创编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以及生活体验改变歌词的内容,以此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创编旋律。旋律是音乐的重要元素,而旋律作为一种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节奏的序列,同样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内容。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歌词,并让学生想象歌词的意境,然后构思旋律的情绪、拍号,并结合自己的音乐认知进行旋律的创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节奏、节拍正确与否,旋律是否流畅,给学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三)生活与音乐结合教育,赋予音乐生命力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和情绪反应的精神载体之一,从胎教开始就被作为基础教材和内容。对于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以美教育为切入点,利用适合其身心成长阶段的音乐作品开展各种适宜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养教学,是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歌曲,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思想和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更好地理解现实生活,更好地看到生活的美。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提高自己在音乐上评判美的能力,更好地完成评判美教育的目的[3]。音乐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际交往,因为小学生在各方面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加强练习,让学生感知音乐,才能获得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
三、结语
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本课程的美育功能,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音乐实践与音乐创造中积累美的感受,以便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水平,促使学生实现持续性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林雯聪.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1):135-136.
[2]吴曦娜.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策略[J].家长,2021(16):157-158.
[3]杨宇琴.多点渗透: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策略[J].学苑教育,2021(16):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