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的困境和优化策略——以石家庄市P县为例

赵爽

河北外国语学院,石家庄,050091

摘要: 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需要社会关注和支持,其中儿童主任在关爱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儿童主任面临着一些困境,包括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不足、排斥性较强、理论性过重以及合法性不明等。这些困境主要由儿童主任身份的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的嵌入化、文化差异和部门管理重叠等因素造成。针对这些困境,研究提出了优化策略。首先,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增强参与意愿。其次,推动关系融入,培养内生组织和创新服务方式。此外,拓展情境学习,明确责任归属,以及确立合法地位也是重要的策略。这些措施旨在提升社会工作在农村儿童主任服务中的能力,并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关键词: 儿童主任;社会工作介入;关爱服务
DOI:10.12721/ccn.2025.157020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大量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902万人,他们面临着父母亲职功能丧失和家庭支持功能弱化的困境。这一问题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较大有关,预计将长期存在。因此,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迫在眉睫。为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提出在村(居)设立儿童主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立儿童督导员,并明确了他们的责任和角色。儿童主任作为信息更新者和直接服务者,其服务能力对农村困境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对我国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这一问题需要得到持续关注和解决。

一、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式,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主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儿童主任的年龄结构、知识储备和专业强度等方面的不足,无法应对困境、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化,进而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和指导。社会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理念,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利用需求评估、资源整合、专业介入等服务程序,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及主体性的前提下, 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缓解困难。儿童主任的排查建档工作、关爱支持服务和配合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关爱服务等职能与社会工作的通用模式相适应。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儿童主任能力提升具有可行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参与主体的能动性不足

从调查中发现,P县的儿童主任多是其他村委委员兼任,对留守儿童主任工作、对困境、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未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现阶段,儿童主任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仅仅停留在信息排查和建档等基础工作方面,对于监护指导、精神关怀等专业层次较高的工作尚未参与。社会工作者曾就儿童主任服务能力培训事宜对儿童主任进行过随机访问。从访谈结果来看,P县大部分儿童主任对于服务能力培训的参与意愿较低,参与学习的能动性较差。

(二)参与主体的排斥性较强

从调查中发现,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不足,对于社会工作在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P县儿童主任除了本职工作外还常常身担其他责任,对于参加服务能力培训事宜,时间上比较紧张。农村儿童主任在本村有很强的场域主导性,对于社会组织的介入比较敏感。社工通过与乡镇儿童督导员协商的方式组织儿童主任开展政策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培训,但在过程中出现“唯命是从”的现象。社会组织或者社会工作者,作为外来群体在农村原有的同质结构和行政体制中处于排斥地位。

(三)行动主体的理论性过重

从调查中发现,社会工作者作为农村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的行动主体,其在与参与主体(儿童主任)沟通过程中,常会使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术语。但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主任的年龄结构偏大、教育层次偏低,对于新鲜事务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较低,对社会工作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问题和偏差。例如:社会工作者在与对P县儿童主任沟通过程中发现,P县儿童主任对于社会工作者讲述的个案帮扶等方面的内容理解较差。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受固化思维和语言逻辑的影响出现理论性过重的问题。

(四)行动主体的合法性不明

从调查中发现,社会工作者作为农村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的行动主体,其在介入P县困境、留守儿童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扮演着政府购买服务方的角色,但在过程中由“伙伴关系”向“伙计关系”转移。由于角色的尴尬,社会工作者在同民政所沟通过程中出现不顺畅的状态。例如,社会工作者在与P县民政所所长沟通时,曾说他们并未接到上级部门的通知,不知道社会工作者现在开展的项目,一切需要听从县民政局的安排。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出现行动主体合法性不明的困境。

三、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面临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儿童主任身份的多元化

2019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留守儿童主任由村(居)民委员会委员担任。儿童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不仅承担者关爱留守儿童的职责,还肩负着其他村民委员会中的事务。在生活中,留守儿童主任不仅是本村村民还是留守儿童的直接服务者。儿童主任既要负责村里事务又要承担维持家庭生计,照顾家庭的责任。留守儿童主任的身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多重身份和多重职责,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主任参与服务能力提升的意愿。

(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嵌入化

农村儿童主任大部分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社区的原住居民,其行为习惯和工作理念已经固化。在农村这个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和情感的联结对服务的开展影响较大。社会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主任开展能力提升服务,是在打破固有的农村工作结构和体制下的嵌入化服务。农村儿童主任和儿童督导员长期受“管理”思想的束缚,习惯于听从行政命令,自身主动性较为缺乏。社会工作者和农村儿童主任虽在目标上、价值观上具有共同性,但在工作方法上存在差异和不同。儿童主任受其固有观念和工作习惯的影响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接受度较低。因此,社会工作者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受到参与主体的排斥。

(三)主客双方文化的差异化

在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主体是社会工作者,客体是农村留守儿童主任。社会工作者希望通过用专业的知识和价值理念帮助儿童主任提升服务能力,但是社会工作者服务热情容易与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碰撞。农村儿童主任,由于年龄结构偏大,受教育水平较低,其工作过程中仍是固有思维和惯性模式。由于主体和客体之间文化基础的差异性,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会造成社会工作者秉持的专业知识与当地文化不断产生矛盾和冲突,社会工作者感到越接近村庄和村民,无知和无能感越强烈,以至出现“文化识盲”现象[1]

(四)部门归属管理的重叠化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是通过市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但在服务运营过程中又受市社工协会的指导和监督。从项目服务对象来看,属于民政系统里面的儿童福利科室管辖;从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来看,属于社会组织管理科室管辖。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既涉及儿童福利又涉及社会组织,其在归属上具有双重性。正是由于服务项目归属管理双重性和重叠化,

使得社会工作者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过程中出现归属不明、身份合法性不明的现象。

四、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的优化策略

(一)扩大政策宣传,增强参与意愿

儿童主任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对政府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方面存在不足,对于儿童主任工作如何开展和实施存在一定的困扰。一方面,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政策的具体实施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策倡导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于儿童主任沟通过程中,要加大对儿童主任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增强儿童主任对自身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发挥支持者的角色,与儿童主任交换意见,帮助儿童主任解决现在有的困难和问题,增强儿童主任的参与意愿。

(二)推动关系融入,培力内生组织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是社会工作者在打破原有工作结构的嵌入式服务,儿童主任对社会工作者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在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过程中扮演者沟通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实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分享思想及感情,以此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发挥资源链接者和组织协调者的角色,与当地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组织进行沟通,通过对爱心组织的培育和培力,增强爱心组织服务留守儿童的能力,并邀请爱心组织成员骨干协助社工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神服务,增强内在联动机制。

(三)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情境学习

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专业术语和服务理念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差异较大,沟通过程中常会出现“文化识盲”的现象。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要发挥教育者的功能。社会工作者向儿童主任传递社会工作里面和专业技巧方法的时候,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服务方式,开展情境教学和模拟训练。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儿童主任服务能力提升过程中,可以通过代入参与和情境体验的方式,将理论输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儿童主任的实操能力和判断力,增强儿童主任的知识接纳程度。

(四)明确责任归属,确立合法地位

在儿童主任能力提升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作为第三方社会力量,通过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参与其中,其参与地位合法性的明确化影响服务效果。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发挥政策影响者的角色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自身调研和介入工作的实践,总结、反思介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形成一定的数据报告和政策反思材料,并就现有介入模式向有关部门反映,争取得到政府的了解和支持,以期明确此项目的责任归属问题,确立社会工作者在儿童主任能力提升服务过程中的合法地位。

五、结论

在我国,在农村社区中儿童主任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儿童主任的设立旨在发挥其场域环境优势,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但是儿童主任的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需要社会工作的技术指导以及其他多元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探索出一套完善的儿童主任能力提升体系。

参考文献

[1]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专业限制与文化识盲: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文化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06):161-179+2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