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议小学音乐的育人价值及教育路径

谢珍珍

首羡镇和集小学

摘要: 我国自古就有文明规范的礼乐传统。《乐记》有云:“乐者,德之华也”这是先贤对音乐的认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是衡量优秀者的重要标准。可以说,没有比没有音乐更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了。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熏陶可以培养学生全面、优秀的精神品质,实现人生审美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音乐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第三届全国教育大会提出,音乐教育不仅具有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促进智力开发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教育目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如何落实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则成了一个问题。
关键词: 小学音乐;育人功能;教育价值
DOI:10.12721/ccn.2023.15733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随着人们对“育人”这一概念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当今社会对除知识能力外其他综合素养的愈发重视。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中,将“全面发展”的概念拓展到了“美”字之上。2020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也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美育。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小学美育已经进入了加速发展和提高质量的阶段。而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音乐课程受到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这要求教师应正确把握小学音乐课程美育内涵,细致梳理其美育功能,深入剖析其实现途径,是音乐教育展现魅力、绽放光彩、发挥自身独特美育优势的必要前提。

一、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释义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总目标的重要内容是“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其本质是中华民族朴素的美育思想,体现了音乐课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价值取向。“音乐审美是指体验、体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背景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它以我国几千年来优秀的音乐文化传统为基础,与我国“美育”教育方针相一致。

首先,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美育载体,其目的不在于单纯的培养歌唱家、演奏家,而是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音乐之美、体验音乐之美,从而丰富情感、激发想象、润泽心灵、健全人格。音乐课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它体现在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投射和互动交流之中,体验美、表达美、创造美。这种“审美”和“立美”不仅体现在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音乐教学环境、音乐教学评价等方面。如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感性为出发点,以趣味、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的情感与精神得到升华。

其次,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小学音乐课程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热爱、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既是构建音乐教育新格局的基石,也是学校美育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选编我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教材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优秀近现代中国音乐作品,应在教材内容选择中占有相当比例的比重。

以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为例,一至六年级共收录全国各民族民歌数十首,体现中华民族大家庭元素的五十六朵花始终贯穿教材,辅以主题接近的单元。如“民族的舞步”,戏曲部分从京剧、豫剧、河北梆子、越剧等多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通过学习这些音乐作品,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体悟,提高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教师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应把握学生审美特征和学习知识技能“尺度”,以“美感”体验为基础,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为立德树人、塑造健全人格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和文化基础。

二、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功能探析

新时期小学音乐课程作为学校美育的有力组成部分,既是文化继承又是文化传承。它充满着音乐的审美感受、体验与创造,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强化情感体验与提高审美修养

音乐长于抒发情感,触动人心。《乐记》中有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是“乐”的感性特征。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它们都在时间中展开,在速度、力度、色调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变化。乐曲具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声复调丰富多变的丰富情感,其强大的感染力无需外力直达心灵深处,便能引起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人类在音乐中通过情感参与来感受和体验“美”。“情”与“美”的不解之缘使情感成为音乐审美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情感是美育的突出特点,情感体验是美育的显著特征。在美育过程中,情感体验是产生美的内在动力。学生期是情感生命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充满好奇、遐想,注重身体体验和感知周围世界,这个阶段的美育对于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丰富其生命厚度尤为重要。

(二)陶冶道德情操与增强文化自信

美育是培养道德人格的重要内容。道德不是陈词滥调,而是真情实感。情感体验的性质与程度影响学生的认知与意志活动。他们不能接受抽象的说教,应从感性入手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音乐课不仅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艺术的形式美,还要“动之以情”地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深层的思想意蕴,体会其中难以言喻的精神境界和神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首先,音乐课程促进了学生道德行为的完善。音乐的真实感,丰富的想象,强烈的共鸣,深刻的领悟,都能够与小学生的真情实感完美契合,可使课后的美感与激情经久不衰,成为不可磨灭的艺术印记。学生的情感品质和精神境界逐渐与音乐所蕴涵的丰富、深刻的情感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相契合,音乐的至美、至善的体悟也会从外表、行为和心灵上转移。道德观念通过思想和行为的转化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其次,音乐课程能够增强学生音乐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热情;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存在形式,是文化主体历史情感积淀和思想内涵的体现。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不同音乐作品中,折射出动人的民族色彩,体现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的赞歌。学习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情感和精神。总之,通过音乐课感受美,可以获得德性的浸润。它使学生在感受、体验、创造音乐美的过程中获得善的体悟,珍视音乐作品蕴涵的民族文化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从感性走向理性,逐步增强音乐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平添中华文明的鲜明底色。

(三)延展想象空间与牵引创造能力

美育不仅是美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更应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内容,音乐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潜能。

首先,音乐实践活动富有感染力、生动多样,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激发学生自发的创造欲望和内在动力。音乐审美既是人类独特的精神活动,又是人类创造能力的直接体现。在音乐教学中,情感性特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个体生命充满活力。他们调动全部的知觉、想象、理解等心理因素,将全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愉悦的心情与情绪的宣泄可以减轻压抑与束缚深层心理活动。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意识活跃,联想能力强,想象力丰富。这是创新精神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它能激发孩子们表现的欲望,激发他们持久的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表达音乐实践,展示他们的创造力。

其次,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期是想象力最活跃、最丰富、最自由、最快速的时期。他们乐于探索,并且具有创作音乐的潜质。通过自发创造性的音乐游戏,感受快乐,表达情感,体验自由,发挥想象力,这些都符合审美创造的特点。

最后,音乐课程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想象力。另一方面,音乐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创作,符合学生活泼的天性。音乐即兴的尝试、探索和表达,是艺术家自然情感的流露、想象力的折射、创作意识和个性的发展。学生的音乐创作可能是幼稚的、粗糙的,但正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经历的各种体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潜能。

三、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实现路径

近年来,学校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从实践层面来看,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难以真正实现。它离不开时间的浸润,离不开教育智慧的滋养,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活动设计和多方位的有效引导。

(一)深入探究音乐的“韵”与“形”

音乐的内涵极其丰富,从创作背景到音乐风格,从节奏、旋律、音色到曲式结构,应有尽有。但是,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制的。时间有限、内容丰富、矛盾重重。因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中音乐语言的表现手法,抓住音乐元素作为“切人点”,以小写大,以“形”传“神”,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形”指的是音乐的声学与有形,也就是对音乐本体的认识。但音乐教学不能仅限于“形”,还要注重音乐文化底蕴和“意境”美和“神韵”美,使学生在积累审美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民族审美情感范式和艺术思维范式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中国艺术以“韵”为灵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诗镜总论》认为:“凡情无奇而自佳,景不丽而自妙者,韵使之也。”中国音乐具有东方泱泱大国特有的神韵:朦胧月色、锦绣河山,其可借景抒情,亦可睹物思人,山川湖海有音乐之韵,阳春白雪有云月之韵,下里巴人同样也有音乐之韵,这无疑是音乐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音乐“形”与“韵”的关系,必须立足于教学重点,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音乐素材,设计富有音乐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精神实质,体味其言外之意。

(二)充分挖掘无处不在的音乐教育资源

新时期的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美的鉴赏、对人格素养道德美的追求,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美的弘扬、对红色文化理想和信念美的坚持。音乐在情感、道德、理想、信念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要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点。只有深入理解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深刻地感受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深厚底蕴,我们才能树立起自己的音乐文化自信,从而提高民族意识。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音乐的总体结构中,这是最具有“母语”文化特征的一种。而民族音乐文化也在历史与当代的交融中得以延续与发展。现代音乐作为一种西方音乐类型,应该把现代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去,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特征、富有民族音乐文化血液的现代音乐。小学音乐课要重视对红色文化的继承、爱国主义的培育、光荣的传统的继承、红色的精神的继承。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资源,丰富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内涵;在网络发达、信息畅通的时代,新形式、新风格等多种音乐形式与内容的蓬勃发展,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如河南春节联欢晚会《唐宫夜宴》、戏曲《白衣执甲》、器乐《国乐新春畅想曲》等,无不脱胎于传统文化,其与时代紧密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使人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东方气息。它们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使人们在当下语境中产生情感共鸣。这不仅令人感动,更是一个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教师要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件入手,把音乐元素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适时呈现,建立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和精神美。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内容丰富、内容丰富。教师如果有灵活的教材观、敏锐的时代感、着眼于学生感知的具体生活,就能产生智慧,以现有教材为基础,精准选材,真正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自信,使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精神未来。

(三)构建音乐教育多元互动生态

音乐教育离不开教育生态环境。音乐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受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有效的育人合力。“生活”是学生音乐教育的“源头活水”。音乐教学不应局限于短短的“正式课堂”,而应发散、拓展于各个生活角落。首先,要加强校园音乐文化的建设,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富有美感、朝气蓬勃的音乐环境,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文化氛围之中。

如利用校园广播、展板、多媒体平台等宣传音乐知识,定期举办音乐讲座、比赛、展播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通过学习乐器,组建校园音乐团体,加强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另外,“节日”对学校和教师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鲍勒诺夫认为,基于节日的祭祀、祈福、音乐、舞蹈是人类共同遵循的社会观念与行为模式,是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建构与展示。人们感受到了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的勃勃生机,也感受到了个人与集体、民族之间的交流。因此,节日就成了一种“特别仪式”,让孩子们去探寻自己民族文化的源头。我国传统节日种类繁多,民族民间音乐蕴涵丰富。例如,陕北腰鼓激昂热烈的节拍充满了粗犷豪迈的阳刚之气,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而且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价值。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充分挖掘其在学校生活和音乐教育中的价值,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节日民俗活动。

其次,音乐教育并非闭门造车,应充分利用音乐美育资源,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如邀请音乐文化研究者、少数民族艺人、非遗传承人、音乐社团进校园、举办讲座、展演、传授技艺等,让学生直接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感受地域音乐文化的魅力。同时,学校、教师要有系统地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通过不同的音乐体验环境,能够主动地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元、复合的区域音乐资源进行内引外联,不断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形成内外合力、校内外合作、多维互动的生态环境。它能赋予音乐文化以新的生命力,促进音乐教育良性循环,实现音乐课程强大的育人功能。

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从当代素质教育还是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目的来说,音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这门充满人文性、艺术性与拓展性的学科来说,通常意义上的价值评判显然是不够的,其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还有待诸多教育工作者们在持续性的教育教学中去进行不间断的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袁丹红.走进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与小学音乐教学融合实践[J].天津教育,2022(2):129-131.

[2]陈楚阳.教授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J].教育界,2022(13):23-25.

[3]霍洁.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育人价值体现[J].学生·家长·社会:学校教育,2021(1):0118-0119.

[4]文美玲.影视资源中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在音乐课堂中的有效渗透[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17):0105-0106.

[5]王旭波.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索[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1(23):0095-0096.

[6]卢美娜.古诗词歌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与策略研究--以苏教版教材为例[J].艺术科技,2022,35(6):4-6.

[7]杨蓁.和乐·礼乐·非乐·天乐——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核心范畴论[J].戏剧之家,2021(5):54-55.

[8]董郑峰.对中国礼乐文化的一点思考——兼论音乐的功能与属性问题[J].艺术评鉴,2021(17):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