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贾喆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九一小学校,030002

摘要: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是声音的艺术,对人们的心理及情感世界直接产生作用,由此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渐次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以及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音乐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音乐鉴赏以及创造表现能力。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以便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有效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343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欣赏内容不完善、教学方法欠科学合理、音乐教学评价不科学等问题,影响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进而阻碍了学生对音乐审美与鉴赏能力的培养。小学音乐教学应该针对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丰富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进行音乐欣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优化教学评价,以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领略音乐的魅力,体悟音乐文化,以提升学生欣赏能力为突破口,促进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好坚实基础。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现状

(一)音乐欣赏内容不完善

在表面上,音乐作品由歌词、乐谱、节奏等音乐要素构成,传统教学的音乐学习只是处于这种浅层次的学习,而对音乐更深层次的文化、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元素缺乏渗透与剖析,由于音乐欣赏内容不全面和处于浅层次,导致音乐欣赏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二)教学方法欠科学合理

虽然在新课改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改变,音乐教师也认识到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但是只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性而缺乏科学性的问题十分突出,教师不善于运用现代教育资源,教师没有按照学生的需求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受到不利影响,教学质量不高。

(三)音乐教学评价不科学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不断优化与完善的重要环节,而目前音乐教学中,教师在主观上对音乐作品有着自己评价,并将其视为标准答案,一旦学生的回答不能与“标准答案”相契合,教师就会通过评价把自己的主观性观念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音乐学习的思路“模式化”,学生的音乐学习思维就难以激活,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丰富音乐欣赏内容

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地看待与欣赏音乐作品,而是要引导学生全面欣赏与把握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音乐作品元素的多元化以及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要以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欣赏活动,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素材,由教材出发,根据教学主题广泛搜集教学资源,不但注重学生音乐技能目标的落实,还要注重通过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诸多元素,通过多种教学资源与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欣赏《我的家乡在日喀则》时,教师不仅要从表面上对音乐作品的歌词、音符、旋律等方面进行欣赏与剖析,为提高学生欣赏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欣赏更深层次,使学生在欣赏过程能全面把握作品,体会作品主旨,教师可以通过歌曲作品产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层面,进行作品欣赏,通过相关“日喀则”地处西藏地区的异域风情资料,了解西藏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那句表达祈祷之意的藏语,同时,通过展示藏族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藏族同胞的风土人情,在教学时教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音乐作品,并学习歌曲与舞蹈,让学生在学唱与歌舞中深入到歌曲的意境,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完成精神的熏陶与洗礼。之后,是欣赏探究环节,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此作品进行互动性探讨,体味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各民族大团结等民族情感,使音乐作品的欣赏升华为情感的深刻体验,提高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聆听习惯,为音乐欣赏打下基础

欣赏音乐作品的首要环节就是聆听。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均需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范围窄,难以静下心来聆听音乐,因此教师一贯主张通过其他感官来辅助学生“听音乐”,认为只有通过语言描述或“画面”的展示,才能让学生“听懂”。首先,教师应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教师需要长期坚持,如可和学生约定一些固定音乐旋律,当教师弹出或唱出相应旋律时,学生需要做出该指令相应的要求,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聆听习惯。教师还可让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踏步走入教室,在走路的过程中感受音乐节奏,特别是对于节奏鲜明的音乐,采取这一方法事半功倍。其次,教师需要提出明确的聆听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聆听,并且可以对比不同音乐,抓住音乐鲜明特征,让学生带着“任务”认真聆听,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如在《春之声圆舞曲》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音阶、调性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先布置聆听的“任务”:在聆听过程中,了解回旋曲式,留意音乐旋律的流畅动听及清新活泼。在听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别聆听《渴望春天》《春天举行音乐会》《嘀哩嘀哩》和《春之声圆舞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情境之中,通过音乐对比,感受春天到来时人们内心的喜悦及对春天的向往。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色块,明确不同色块代表的主题,将色块的顺序标注出来,让学生认真聆听《春之声圆舞曲》,并且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来摆放色块,通过这一方式了解回旋曲式的知识。通过这样的“任务式教学”和“对比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更能沉下心来认真聆听音乐,并且按照教师的指引来学习相应音乐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不仅能够养成聆听的习惯,还可以增加音乐知识的储备。

(三)多元评价,体验成功感

评价是音乐欣赏课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评价学生的音乐兴趣、情感反应及其参与学习的状态等,通过及时发现、评价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基于音乐欣赏教学采用的具体方法,如聆听音乐、感知节奏、律动表现、唱歌演绎等开展生生之间的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在欣赏与表现音乐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弥补不足,实现共同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合作学习平台,学生之间在小组内相互进行评价,提高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欣赏音乐的潜能,增强音乐欣赏能力,提升音乐素养。教师要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层次与水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肯定、鼓励及引导下系统掌握知识,学会欣赏音乐作品,掌握音乐规律,不断增强内在驱动力。

三、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主动了解学生思维特征、兴趣所在、心理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鼓励学生表达音乐欣赏感受,以此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蔡瑶.以多元化策略,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J].北方音乐,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