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吴琳

临沂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山东省临沂市,276000

摘要: 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也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离不开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而对于学生来说,为了更好地使其成长成才,拥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应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在立足于德育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平台,更好地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打破传统教育弊端的束缚,进而通过教育模式、方式的优化改进,来确保最终的教育效果。基于此,本文以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的内涵为切入点,来进一步分析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模式变迁,从而更深层次地探讨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希望能为该领域提供一些有帮助性的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内涵;实现途径
DOI:10.12721/ccn.2025.157027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信息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使其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和品德修养,就应对学生的心理、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导。而对于学生来说,即便拥有较强的个人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德,也终将难成大器。所以不管是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上来考虑,还是从立德树人全面落实的层面上来分析,都应将更多的目光集聚到德育教育的开展上,进而通过正确的认识,全面的把握,充分的了解,有效地利用,来使德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不被掩埋。

1.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的内涵

1.1健康的个性

对于人来说,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就是青少年时期。而在这一时期下,人们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各方面还不够成熟,特别是面对信息化的社会,使人们在会接触到很多的网络信息,与此同时,生活、学习的节奏也会逐渐加快。并且对于正处于学生时期的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由于辨别能力还不够,导致他们很容易被其所误导。而互联网本身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使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再加上在网络上的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与此同时在这样的虚拟背景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来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以及相关的信息内容进行浏览,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总而言之,网络更大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学生在这里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但是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也有着非常复杂的特性,从正面的方向来看,这样的环境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多元性,但与此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思想、情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所以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开展德育教育需要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考验。而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在立足于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在结合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对德育教育的内涵以及学生的多样发展进行全面充分的把握,进而通过对其正向正面地引领,来实现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培养,从而使青少年时期的学生能够不沉迷于网络游戏,能够更好地杜绝不良的网络信息,与此同时也能使学生不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而在此基础上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道德品质。

1.2辨析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信息化社会背景下的德育教育特点会更加鲜明,而且自由度更高,开放性更强,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这里面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负面的,既有好的,也有坏的。所以这时就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辨别能力,以对信息进行筛选,从而通过正确的选择,客观的评价,来把控好信息的整体脉络,进而通过道德观念的健康塑造,高尚情操的形成,来更好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这也是当前德育教育重点探讨的问题和关注的焦点。而为了使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健康的道德观念,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树立以及与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来实践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而通过认知水平的提升,辨别能力的加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自律。不仅如此,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借助相应的宣传、规劝以及监督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庞大复杂的网络信息。除此之外,还应通过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约束学生的一些不规范的行为。

1.3民主法制意识

信息化社会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多元化的特性,而这最终体现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上。不仅如此,这一特性也体现出了其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之间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要学会自主判断,自行理解,以借此来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假、善恶。而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取舍,可以使他们对民主有着更好的理解和认可。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判断和辨别信息的过程中,可靠的信息,真实的信息才会被广泛地接受,虚假的信息,不良的信息则会被社会批评和摒弃,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除此之外,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因此当前在网络的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观念以及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而对于学生来说,身处其中能够感受到彼此差异的碰撞,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还能够使其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立人格,进而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使其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最终通过契约精神的培养,民族意识的强化,来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

1.4创新意识

信息化的推动,知识经济社会的形成,使得各行各业都将关注的目光放到个人的能力素质上。而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就应借助德育教育来提升其的整体素养。特别是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有效动力。而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如果学生不具备创新精神和意识,那么就很难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有所突破。互联网发展得如此迅速,更是进一步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因为不管是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是知识的更新,都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快。所以应通过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来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思维,进而借助双向的交互平台以及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来使学生拥有创新方面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借此对德育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和优化。

2.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模式变迁探讨

2.1信息技术基础性作用的实现

对于高校来说,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能够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基础性作用。具体来说,在此之前教育的媒介主要是书本、报纸等。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各业都开始广泛地应用现代化技术,并对其产生了较高的依赖度,而这对于德育教育来说,既延长了其的时间,又扩大了其的空间。不仅如此,德育教育也从报纸、书本转移到了网络上。再加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使得教育的方式、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而且信息的传播也由原来的单级传播实现了多级,而这既为德育教育延伸了覆盖范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的权威性,因为德育教育的主体不单是专家,权威而变成了每个人。从德育教育的模式上来看,其也实现了多极化的转变。而对于学校来说,网络信息也成了德育教育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在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对信息技术产生了较高的依赖度。从目前德育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对教育者的科技素质也有着非常强的依赖度,所以德育教育非常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能够使德育教育拥有更高的产品附加值,进而通过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构成宏观的德育教育网络环境。

2.2德育教育信息传播模式的时效性

德育教育的模式之所以能够进行优化创新以及重组,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的革新。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之下,德育教育的资源可以通过重组以及叠加,实现优化配置。不仅如此,通过的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能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加完善科学的决策。而老师,学生以及学校与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搭建,实现双向的互动和交流。也就是说在信息化社会之下,德育教育的管理内在机制被进一步放大,信息技术在此过程的作用也得到了凸显。而借助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还可以使德育教育的管理模式更加的灵活多变,这不仅为教育等级的划分提供了可能,还实现了德育教育效率,质量的双提升。所以在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中,通过对决策的及时反应和响应,能够完成对系统的优化处理,进而使德育教育的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更好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2.3德育教育资源生成与分配机制的改变

德育教育资源之所以能从凝固的,孤立的,变成流动的,紧密相连的,以及从静态的变为动态的,主要得益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而且正是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极大地改变了德育教育的生成机制,而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也使得德育教育的资源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和建设,并在立足于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分配机制的完善。所以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来进行方式的重组,工作的创新。

2.4信息传播空间的极大延伸

信息化的社会使得高校之间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互联共享,而相互的教育系统也能够实现连接和彼此影响。虽说相关部门是有固定的地点的,但是对于德育教育流来说是没有固定地点的,其主要依赖的就是流动的空间。而德育教育不管是对于互联网还是信息的流动,都是非常依赖的,而且这种依赖的程度还在不断地加深,当前地点的方向性以及流动的精确性也成了德育教育比较显著的特点。而当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度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那么就需要满足更多的决策需要。所以这就需要德育教育的信息传播空间完成进一步的延伸,并立足于本国教育价值理念、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结合个人的教育喜好,来形成宏观的教育理念。

2.5德育教育核心的改变

信息化社会的发生,使得其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要求更加严格,特别是技术环境这一领域。因为德育教育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所以应借助工作的创新、环境的支持,来确保德育教育的速度。而德育教育的适应性体现在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上。具体来说,德育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是在立足于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借助资源重组,信息传输的结果来构建德育教育的空间逻辑体系。而在信息传播速度的进一步提升下,德育教育的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终体现在其与不良网络信息的竞争上。也就是说,谁的传播范围大,速度快,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据了制高点,如果是不良的网络信息占据了主导位置,可想而知,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所以当前应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来使德育教育和管理功能能够保持高度的统一,进而在硬件,软件的助力下来,完成信息革命。

3.信息化社会德育教育的实现路径

3.1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德育教育的硬件部分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设施,而作为核心技术,德育教育需要借助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来进一步完善基础的设施建设,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而且不管是从传播的内容看,还从媒介来看,网络信息都是主流趋势。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通过网络平台的积极构建,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明确其的个性特点,进而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加持下,网络平台的辅助下,实现德育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延伸,最终借助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开展,还能优化网络风气,而这既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还能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从而通过互联网平台与正确价值取向,先进的政治思想有机结合,来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拥有着活跃的思维,鲜明的个性,还能拥有对不良信息的辨别和抵抗能力。不仅如此,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互联网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可以在保持教育权威性、严肃性的基础上,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灵活性,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能加深他们对德育教育的思想认识,从而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实现精品课堂的打造。总而言之,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建设基础设施,也要注重建设理论知识,从而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思维活动的有效掌握,以及对信息化教育规律的深入研究,来确保最终的教育教学效果。

3.2教育方式的优化创新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以及借助现代教育理念的梳理课,反馈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实现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的科学建立,进而在突出学生主体教学地位的基础上,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并且通过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优势的积极发挥,还能实现时间、空间界限的有效打破。

4.结语

要想使德育教育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应在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以及对其的优势,弊端进行全面科学地分析,进而通过模式的创新,方式的优化,教育理念的积极探索,硬件、软件设施的建设完善,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 敬良斌.信息化条件下陶行知德育思想的实现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 36(2):8-11.

[2] 张瑞敏.大数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3):68-84.

[3]卜长明,彭军,彭燕.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现路径[J].长江丛刊,2016(28):199-200.

[4] 梁健惠.现代高校德育理念与行为实现的生态化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16(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