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技能,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中职生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凭借技能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有效的避免“毕业就失业”的情况发生。
一、影响中职生职业规划的社会因素
1、职业教育背景因素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劳动者的生存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促进产业发展的广义社会活动。职业教育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技术工人的基本素养,技术工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中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初中级职业技能的合格劳动者,中职阶段教育所形成的技术工人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中职生的思维模式,进而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人才都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成为当代人生活的重要部分。
2、社会大环境因素
大千社会是各种人才通过社会活动展示才干的大舞台,也是影导响中职生健康成长、报效社会的重要环境因素。当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道路的紧迫性,涉及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各种职业的社会认知等社会因素,决定着社会职业岗位的结构性调整,社会需求的岗位必然出现随机性、波动性,从而影响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认知。中职生很快就进入社会,对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分析和认识,有助于提前把握社会需求和职业环境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大的意义。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是造就个人、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必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家庭的经济状况和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对中职生的求学、择业、为人处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越高,他们看待社会问题的高度、思路越理性,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有机会抓住更多的发展机会,选择职业的空间更大。相反的,经济条件很差的家庭,大多数目光短浅,观念老化,思想保守,不愿意花钱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更多的考虑肩上沉重的家庭负担,在是否读书深造、工作单位离家远近及效益好坏方面思虑颇多,进入新兴职业的机会很少,对孩子的职业发展前景不关心,根本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策略
1、逐步实施递进职业规划教育
中职生的各个学习阶段,应逐步实施递进职业规划教育。第一阶段,中职生入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帮助中职生树立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职业目标,让他们能够客观正确地认清自己的个性特质、明确社会的真实需求,让他们在今后的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目标,始终能够向着目标不断进取;第二阶段,中职第二年,要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相应岗位上实习,更深层次的了解社会真实需求,掌握较为系统的职业技能,结合职业规划理论以及学习方法,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个性特质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第三阶段,中职生即将步入社会,学校和老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踏实肯干、开拓创新的就业观念,少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创业想法,避免好高骛远、力求脚踏实地,认真分析就业状况和社会实际需求情况,帮助即将毕业的学生制订科学合理的、符合学生个性特质的职业生涯规划,让每一个中职生心中有梦想、收入有保障、工作有希望,让他们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
2、有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密切关注中职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有计划的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当前中职生大多是中考失利无法进入普通高中,或者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不得已才提前进入社会工作,加之年龄劣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这就要求中职教师更多的关注中职生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以中职生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
开展唤醒教育活动。当代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上颓废、生活上堕落的状态,全面开展唤醒教育活动,转变以社会伦理、典型案例来进行职业规划教育的模式,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已经敞开,迫使他们能够产生学习上的共鸣,让他们认识到技能强国的重要性,真正理解做好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深刻认识到当代中职生所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中职学校负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创业名人事迹讲座、近年来优秀毕业生事迹启发学生树立信心,解决中职生的自卑心理,为未来就业或者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开展探索教学活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中职生只有在现实社会发展环境中,不断的实践和调整职业规划目标,学生毕业后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探索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仅仅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不一定就能够顺利的实现职业规划目标。教师组织班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索职业规划活动,让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内容包括:明确的求职意向、清晰的职位要求、扎实的职业素养、合理的发展愿景以及可能遇到实际困难等。让小组内部通过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列举出来,特别是困难阻碍方面,让学生将各种困难阻碍列举出来,从而切实了解到自身不足之处,并及时整改职业规划,避免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3、鼓励中职生实践创新能力
在鼓励中职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专业课教师应与当地重点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全面系统的掌握企业相应岗位的职业技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应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实际参与到企业相应岗位的社会实践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了解现阶段真实的企业岗位需求、全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企业对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该项教育方法可以在中职生入学以后即开展,充分利用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周末时间外出兼职,让中职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思考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义重大,职业规划教育是中职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产业转型、产品升级、智能制造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因此,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应结合当前中职教育实际,科学进行规划,合理组织实施,逐步探索出符合我国中职教育发展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帮助中职生构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中职生心中有梦想、工作有希望,让他们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璐.浅探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2] 张向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
[3] 艾茂辉.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J].教育学文摘,2016(4)总第19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