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谢晓飞

辽宁省阜新市新邱区新开小学,谢晓飞,123005

摘要: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尤其注重对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情感表达还有分析能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强,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上也融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高效策略的研究中,主要是为了达到预期的小学音乐欣赏目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所有的教学课堂上教学案例探究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的,还有考虑学习环境的选择。像这样才可以将策略中具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讨论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上通过音乐教师在对学生新课程理念的传输下,有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还有丰富多彩的音乐性活动,有效提升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艺术情感。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感受音乐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3.15734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欣赏课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还可以在无形中实现审美素养的培育目的,同时渗透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成长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少年。现阶段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学生欣赏兴趣不足、欣赏能力较弱等问题影响欣赏课的顺利实施,阻碍学生欣赏能力的有效发展。

一、精准定位师生角色,激发学生主体性

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不断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及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将原来的“一言堂”变成“多言堂”,把“独奏者”变成倾听者、伴奏者,让课堂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发出众音齐鸣的和谐之声。要从教学生变为引导学生,进而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同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现智慧、个性色彩、个性思维、个性魅力的舞台,尽最大可能让学生融情入境地感受音乐的美,同时生出无限的创造力,不断发现美、欣赏美、延伸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主体性,让他们在探究以及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音乐素养。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参与聆听、节奏、体态、乐曲、歌唱等,真正变成音乐学习的主人,由浅入深地欣赏、体验音乐创造的情感,产生美好的审美体验。教师还要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引导学生融入音乐情境,积极参与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讲述倾听音乐的见解及独特感受,在实践过程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有效教学策略。

二、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拨动情感心弦

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方式。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欣赏音乐需要通过听觉了解音乐中饱含的情感,通过“听”这一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心理与音乐产生共鸣。教师要借助具有启发性、生动形象、简明扼要的讲解提示引领学生从无意识的倾听音乐转变为有目的性的听,从而真正变成音乐的聆听者、欣赏者。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引领学生欣赏音乐,有意识地通过情感渗透实现学生情感与音乐情感的同频共振,让学生充分理解、倾听、欣赏音乐,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与观点,让学生放飞想象的思维翅膀,不断感知和理解音乐作品,关注音乐蕴含的内涵,通过音乐的力量净化内心、陶冶情操、升华精神。

三、训练学生节奏感,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及形象化。音乐是通过整理节奏而形成的,其中节奏发挥着根本作用,要想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水平及感知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必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奏训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掌握节奏感受音乐旋律的美妙,欣赏音乐的内涵与真谛。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和骨架,引领学生参与节奏训练、感受音乐的节奏美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音乐,进而欣赏音乐之美。如“大钟和小钟”是二部合唱的简易歌曲,通过简单的节奏及简洁的音符生动再现钟表当当的摆动声及小钟滴答滴答走动的声音,大钟与小钟的音乐形象在歌曲中既独立又关联,大钟与小钟先分别演唱再一起合唱,整个歌词简洁明了又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识记,乐于感受节奏,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的快乐。教师要引领学生比较倾听与欣赏,感受大钟与小钟二声部的和谐与统一,最后让学生用轻快而和谐的声音演唱。为了让学生认识二分、四分及八分音符,教师可以先引入学生经常听到的小动物的叫声,让学生先练习二分、四分及八分音符的节奏。通过创编让学生熟练掌握二分、四分及八分音符的节奏,让他们在愉快的模仿过程中体会整个节奏的旋律。教师引领学生欣赏大钟和小钟的声音,鼓励他们讲述节奏带来的深刻体会,引导学生模仿、演奏大钟与小钟的声音、节奏,体会声音的和谐统一,进而感受、欣赏音乐,表现音乐的特点,增添情趣,提高欣赏水平及音乐素质。学生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基于音乐基础通过聆听加以判断、对比,整个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展开音乐思维活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引发他们与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乐曲的情感体验由抽象变为具象,从而完整、轻松地感受与理解整首乐曲。

四、引入小乐器,深化理解欣赏

为了引导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寻找音乐的表现规律,加深理解音乐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口风琴、陶笛、竖笛等小乐器吹奏音乐主题或者片段,从而使音乐更形象、生动,学生也会留下深刻印象,不断提高欣赏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通过吹奏小乐器激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还能丰富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提高音乐教学效果。将小乐器演奏引入音乐欣赏教学,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极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产生浓厚、持续的兴趣。音乐是一种生动、活泼、形象的艺术形式,开展音乐欣赏教学要与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直接的感知能力相适应,教师有效利用小乐器引领学生深刻感悟和欣赏音乐,用有形的乐器演奏无形的音乐,能不断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受。比如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引入三角铁、手板、木鱼等简单的打击乐器,再逐渐加入小鼓钹、双响筒等小乐器,丰富学生欣赏、感悟音乐的体验及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渐次加入自制的串铃及沙槌等,让小学生借助小乐器欣赏、体会音乐。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给予学生展示平台,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引入简单易学的口风琴、竖笛等独奏小乐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节奏,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舞台上充分演奏、欣赏音乐,在愉快的音乐实践过程中自觉、主动地感受、表现、欣赏和创造音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打击乐器等小乐器的伴奏,学生能体会音乐的强弱、快慢及音乐呈现的整体形象,由此深刻理解音乐,同时与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产生共鸣,切实让音乐浸润心灵、升华情感,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五、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音乐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主动了解学生思维特征、兴趣所在、心理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鼓励学生表达音乐欣赏感受,以此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韵卿.基于立德树人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探微[J].学苑教育,2022(4):84-86.

[2]孔令琪.欣赏是音乐艺术的感知——小学音乐欣赏的实效性[J].漫画月刊,2022(Z2):76-77.

[3]李君.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J].小学生(上旬刊),2022(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