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

王娜

珠海市斗门区城南学校,5190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掌握,还涉及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化学教学中,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分析相关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期为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并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5.157039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在当前教育政策的指导下,初中化学教学的重心正在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核心素养包括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等,这些素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初中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设计和方法需要充分体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本文将研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一)化学观念

根据新课标对化学观念的表述可知,化学观念是探索物质构成、思考化学概念、认识物质变化、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而言,构建化学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学生要将其根植于内心,为有效学习化学筑牢基础。

(二)科学思维

根据新课标对科学思维的表述可知,科学思维的呈现需要以具体的知识内容为载体,这就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契机。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判断,并对化学知识产生怀疑,从而有效锻炼科学思维。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

根据新课标对科学探究与实践的描述可知,科学探究与实践是指通过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学科和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学习能力。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根据新课标对科学态度与责任的表述可知,培养科学态度与责任的核心素养是指通过学习化学知识,在充分理解与认知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种素养,这对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化学观念

初中化学课堂基本上实现了信息技术的覆盖,这为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利。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可以动态处理化学知识,即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静态的文字、图片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教师在呈现化学概念、实验过程等内容时,如果仅使用文字表述,学生无法在脑海中构建生动的画面,影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化学观念的目的,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效呈现化学知识。

以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为例。传统的讲解方法可能会让学生在学习“水的组成”这一内容时感到枯燥乏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视频和虚拟实验等手段,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例如:

动画演示:利用化学分子模型动画,展示水分子的结构。通过动态模拟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结合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水的组成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这样的动画演示能够将复杂的分子结构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对水分子结构的理解。

视频资料:播放关于水的化学性质和应用的教育视频,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通过引入真实的科学实验和实际应用案例,学生不仅能够看到水的作用,还能够感受到水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加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虚拟实验:设计虚拟实验让学生模拟水的电解过程,观察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实验现象。虚拟实验可以提供安全、可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实验风险的情况下,实际操作和观察化学反应,进一步深化对水的组成和化学反应的理解。

(二)设置课堂问题,培养化学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设置课堂问题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问题的设置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思考。故而,在设置课堂问题时,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学会运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

以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为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花的香味,但却看不到花的分子或原子呢?”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分子和原子存在及特性的初步思考。在讲解分子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如果把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整杯水很快就变红了,这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性质。当讲到分子间存在间隔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相同体积的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深入理解分子间间隔的概念。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培养他们运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在化学实验中,教师会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实验涉及的知识内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同时,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准确、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需要应用所学化学知识,精准操作流程,并思考实验前后内容的关联,为自身化学素养的提高筑牢基础。

以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为例,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应详细讲解氧气的性质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例如:“我们今天要进行的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测试。你们知道氧气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吗?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梳理相关的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氧气的产生和气泡的生成。随后,教师可以提出分析性问题,例如:“实验中你们观察到哪些气体特征?氧气的产生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为什么氧气能够支持燃烧?”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现象与理论知识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并归纳总结实验结论。例如:“通过本次实验,你们是否成功制得了氧气?氧气的性质是否如预期一样?我们可以如何改进实验步骤或操作技巧?”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教学,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关键途径。通过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实践,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栋. 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分析 [J]. 科幻画报, 2022, (12): 218-219.

[2]陈庆.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创新初中化学教学的思考 [J]. 考试周刊, 2022, (50): 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