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伴随我国经济、文化、技术等综合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音乐人才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音乐教师不仅要科学转变教学观念,不断革新教学方法,还要主动开发应用科学的音乐教学资源,以此确保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与时俱进。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分析新时期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具体要点,重点就可行改革方法进行探讨,从而为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高校音乐传播的本质
首先,音乐是声音艺术。声音是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音乐形象通过具有组织性的声音材料来实现。艺术性的音乐并非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声音,因为音乐作品是经过音乐创作者精心创作后产生的。音乐通过模仿、象征等手段表现人类生存环境中的事物或事件,同时需要依靠欣赏者的联想与想象,其传播才算完成。其次,音乐是听觉艺术。人的五官产生五种感觉,而审美感觉中最重要的便是视觉与听觉。音乐审美就是欣赏音乐对象后的感性直觉。黑格尔认为,人类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后,最终形成心灵的图形。最后,音乐是情感艺术。艺术表现人的情感,其中音乐通过声音最能抒发人的情感。音乐不仅是在表达人的情感,而且其内容本身也是情感。音乐以感性的方式表达热烈、庄重、悲伤、肃穆等感情,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更加真实动人。
其次,从课程性质来讲,高校音乐传播课程包括三个维度,即共同性、特殊性与个体性。其一,高校音乐传播作为人文学科具有共通性,即以人的培养为最根本。其二,由审美培养可知,音乐传播的两个主要目标包括提升审美能力和塑造高尚的人格。高校音乐传播属于审美培养,但是与文学、哲学相区别,因为情感培养是音乐传播的主要追求。其三,高校音乐传播既与其他审美培养相区别,也是包含了不同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培养,公共音乐传播与专门性的音乐传播共存于高校音乐传播体系。其次,从音乐传播的艺术特征来讲,音乐传播就是传播者利用物质性乐器,通过音乐体现劳动创造性,并在一定的审美范式下呈现自身精神世界。由此可知,音乐是人实践与创造的结合。高校音乐传播作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提升审美、提高素质与塑造人格具有重要帮助,对于其进入社会也具有积极影响。
最后,明确音乐传播的学科目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的传播目标,其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二要让教师成为优质的传播型工作者;其三要求教师团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并具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传授经验。其次,明确高校对音乐传播的要求。高校对于音乐传播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四点要求:其一要爱国守法,具备优秀的政治品质;其二要保持身心健康;其三要具有某项专业技能;其四要具有一定的创作表演能力。由此可知,高校音乐传播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及与就业有关的能力。
二、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实施的策略
(一)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设计
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需注意一点:对于音乐教材建设的科学关注。现阶段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且理论与实践未有机整合。在这样的音乐教材指引下,十分不利于学生提升音乐素养与综合水平。所以,学校与音乐教师必须关注并重视音乐教材建设,从教材优化入手,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保障。简而言之,音乐教师根据所带学生真实学习情况、学习心理以及学习基础等,对课程设置先行优化,而后强调教材补充,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整理多元教学资源,让高校音乐课程呈现多元性、开放性特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不再受到教材局限。
如,在教学鲍罗丁的管弦乐《在中亚西亚的草原上》一课时,音乐教师为让大学生感受不同音乐文化,除了为大学生进行教材内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指导外,对应引入经典钢琴作品《七月的草原》,以及弦乐四重奏《赛上吟》等“草原”主题音乐作品,开阔学生学习视野。促使学生在同主题不同作品对比聆听后,发表自己从音乐中得到的独到见解,细述具体音乐类型的独特魅力。这样,对音乐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与建设,不但可以体现不同地域音乐特色,还可以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感知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利于大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理解。
(二)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
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改革,必须正确定位新时期音乐教育,对教材外多渠道的音乐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既不一味排斥,也不一味引用。而是以其音乐创作轨迹以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主要影响为依托,筛选合适的音乐作品进入课堂,用以打破以往的沉闷、枯燥教学氛围,为音乐课程教学增多趣味。而这便是完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音乐教师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学生对音乐学习有个性追求,学校对音乐教育改革十足重视。
(三)合理设置音乐课程,优化音乐课程结构
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落实的基本凭借是音乐课程本身。只有音乐教师合理优化音乐课程,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素养培养,以“创新实践”为根本的音乐教育改革才能真正发挥改革作用。基于此,为让音乐教师科学设置音乐课程,学校需发挥组织管理作用,与音乐教师一起商议对音乐课程课时的调整安排,保证音乐教学课时充足,为大学生进一步接受音乐教育熏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这样,从课程设置层面来看,高校对一些教材外音乐元素的课程教育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改”之核心与“革”之本质。以此为基,音乐教师优化音乐课程结构,不断渗透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开展导学、教学、小结,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其中,打破传统层面认知偏差,对音乐学习燃起热情,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四)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在音乐素质能力上存在差异,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充分把握,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地区和音乐基础,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对性格和学习潜力不同的学生给予差别性的引导,给予更多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音乐潜力,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教师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发声技巧、学习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达到想学、勤练、能演、会教的学习状态。
三、结论
音乐对于大学生智力的促进也有重要作用,比如可以提升学生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音乐也可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令人心情愉悦的作品可以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综上可知,音乐传播对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均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丹.浅谈民族文化传承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04):27-28.
[2]吕琳.高校音乐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评《核心素养导向的音乐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2(Z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