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唱不仅需要所有学生都掌握正确音准,还要学会运用正确气息,保证各声部的良好配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常规的合唱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只是先带领学生聆听歌曲内容,再讲解合唱方法,开展合唱练习,纠正音准等问题。这样的教学活动会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法牢牢掌握合唱技巧,无法感知合唱的趣味性,不愿主动参与合唱活动。
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在听到音乐时往往会跟随着歌曲一起跳起来、唱起来,歌曲演唱是学生更愿接受、最为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相对于其他文化课,很多学生都更喜欢音乐课,但合唱需要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反复练习表情、声音、姿态等。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学生仅存的学习兴趣将会被消磨殆尽,经常会出现不想唱、不爱唱、不愿唱的情况。如果此时教师并未能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未能及时进行引导,那么将会影响到合唱教学效果的提升。
合唱需要学生进行相互配合,保证声部的协调性,这样才能呈现出最佳的合唱表演效果。部分音乐教师不够重视合唱教学,只将其看作是普通的教学活动,只要每个学生都能动嘴演唱即可。这也会导致学生对合唱的了解和认识始终停留在表面,无法顺利掌握合唱的方法和技巧。在完成合唱表演后,部分音乐教师并未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这样学生就无法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无法有针对性地提高合唱能力。
二、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分析作品情感内涵,增强学生音乐情感
小学生对于合唱作品的情感认识,并不能仅仅通过欣赏环节来完成,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较弱,因此独立欣赏并不能满足他们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情感体验能力的提升需求。因此教师在合唱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带领学生分析合唱作品的情感内涵。
例如在教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合唱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从这首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可以在这个期间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我拿出了另外一首合唱歌曲《踏雪寻梅》,这两首歌曲的感情不同、音乐色彩不同,给学生带来的情感体验也完全不同,因此合唱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合唱作品中的不同情感韵味。
学生对于合唱作品的情感认知,首先就来自于情感共鸣,这种共鸣是由学生在参与合唱欣赏与学习时所获得的一种心理体验,学生可以在这种情感状态下感受到歌曲中的美好和愉悦,这其实就是在唤醒学生与合唱作品之间的共鸣,而此时我们再加入新的歌曲对比、加入情感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合唱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作品中的美感。学生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音乐要素、感受到艺术表现方法以及音乐风格与情感等,这些有助于他们在参与合唱活动时更加主动地投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合唱作品的情感内涵。
(二)认真聆听歌曲,掌握合唱技巧
兴趣始终都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教师。在正式开始合唱教学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聆听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同龄人的合唱比赛、合唱表演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兴趣。此外,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观看各种各样的童声合唱作品,尝试了解合唱的特点、优势,从中提炼出更多的知识。在下节课上课时,学生可在组内分享自己聆听的歌曲,并阐述个人观点。在这样的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合唱产生兴趣。
(三)重视合唱教学,开展基本功训练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放松喉咙,想象有一个人在远方倾听自己的歌唱。教师应积极开展气息训练,认真讲解胸腹式呼吸法,保证学生在合唱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气息,保持集中明亮的唱歌声音。在合唱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保持准确、清晰的咬字,根据学生的声色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其掌握暗淡、明朗、柔和等多种声音素材。
音准是合唱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音准训练可提高学生的听觉水平,增强其音乐敏感性。教师应采用持续性训练的方式,促使学生准确记忆音高,提高其音准水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发挥乐器的辅助教学作用,通过弹奏乐器引导学生感知音调、音乐的变化。钢琴、长笛、竖笛具有更加明显的音准,将其应用到合唱教学中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音准变化。针对一些难度稍高的合唱内容,教师可加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合唱过程中音和音之间的距离,逐步夯实其知识基础。教师在缺少伴奏的情况下运用柯尔文手势,不仅可显著提高音准训练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深入感知合唱乐趣。
(四)创新合唱教学情境,激活学生艺术创造
在合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创新,其中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对于趣味性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加合唱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在教学《白帆》的时候,我为学生设计了在合唱中进行适时划船的动作,当某一声部进行演唱的同时,其他声部可以配合演唱表现划船的景象,这样就在演唱过程中将合唱作品中的情感变得更加具象化,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变得更加积极和愉快。此外,在合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创造表演,例如在划船之余是否可以出现“人们一边划船一边喊号子的场景”、是否可以出现“海面上海鸥的叫声”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新灵感,同时也让课堂中的合唱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的场景可以通过这些创新变成了更加丰富的动作和表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合唱学习的兴趣、练习的兴趣以及演唱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合唱能力等都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必须要全方位了解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合唱教学模式。教师应运用游戏教学法、基本功训练,还要运用基本功训练等方式,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到合唱活动中,实现合唱能力、合作能力、音乐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现.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家长,2022(30):141-143.
[2] 刘晓华.探析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2022(35):124-126.
[3] 刘伟.多元教学提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7):68-70.
[4] 王怀勇.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实践与研究[J].新智慧,2022(24):101-103.
[5] 张帆.例谈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合唱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22(24):89-91.
[6] 张茹.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效率和质量[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