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
2.1创新动力不足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十分固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新媒体的到来对原有广播电视的地位产生了严重的冲击,由传统的内容生产转移到线上进行,对于生产模式已经固化的广播电视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打破固有的生产模式,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当前广播电视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节目与节目之间互相抄袭,虽然能够短时间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不利于广播电视长期健康的发展。同质化的电视节目内容单一,毫无新意会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在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各种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节目内容层出不穷,如果广播电视继续抄袭,那么很容易就会被观众淘汰。当前广播电视的创新理念不仅十分落后,就连技术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树立先进的创新理念,才能积极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2采编水平有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采编队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专业的采编队伍有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许多热衷于自媒体行业的传媒人,能够打破思维常规,建立属于自己的IP,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当前广播电视的采编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专业能力较差,导致节目效果出现了整体下滑的现象。广播电视采编人员所涉及的工作事务不仅包括服务于电视媒体用户还要按照电视媒体用户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不同类型的节目内容。一个相同的新闻事件,电视新闻需要对它进行全面的分析,挖掘出更加深层的信息,因此采编人员要搜集、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然而移动平台用户更加喜欢一些爆炸性的内容,这就需求在不同层面提高节目的表现力。要求采编人员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能够做到跨媒体报道,结合不同媒体平台的节目制作以及传播需求来进行报道。
2.3互动频率较低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逐渐增强,信息能够通过受众之间的传递来进行传播,同时也为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想法创意。尽管广播电视对内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增设了多种互动交流方式,包括热线电话、短信、邮箱等,但是仍然无法弥补在时效性上的差距,不能及时分享观点。需要注意的是,广播的审核工作也会进一步落实并且越来越严格,这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节目播出的安全性,导致一些互动留言被屏蔽,无法根据观众的问题做出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参与热情会被消耗殆尽,使互动环节成为摆设。在移动互联网上,对互动内容的宽容度很高并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进行互动。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记者采访创新策略
2.1掌握受众心理和需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传媒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传统的电视台记者采访形式已经无法满足采访工作的需求,需要不断加强改革创新的力度,首先要掌握受众心理和需求,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采访方式,从而获取相关信息。电视台记者需要认真研习观众的观看习惯以及喜好,从而挖掘出有效的信息。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具有绝对的主动性,因此,记者一定要充分迎合观众的喜好和心理,选择容易被接受的采访形式,构建自己与观众平等的互动关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增强节目效果。
2.2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地发展,新媒体技术迅速崛起并且衍生出了各种新媒体工具。广播电视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构建完善的网络媒体发布平台,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合理使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录音笔等工具,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访方式,确保第一时间获取资料。在无线网络的支持下,可以通过QQ、微信或者网站等实时传输和发布信息,大幅度提升了记者的采访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能够降低人力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积极促进采访工作的开展。
2.3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记者采用的采访手段也更加多元化,虽然能够大大提升采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暗访过程中会出现泄露采访者隐私的情况,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素养的记者采用非法手段严重危害了采访者的合法权益。因此,需要不断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触碰采访者的底线,把握尺度,尊重采访者的个人意愿,做一名职业素养良好的记者。
结语: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各种新媒体方式开始兴起,广播电视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对记者采访形式的改革创新,结合观众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观众的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采访方式,还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工具不断提高采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内容生产向线上进行的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记者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2(05):91-93.
[2]高进忠.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无线广播电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对策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2021,28(02):57-60.DOI:10.16045/j.cnki.rti.2021.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