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基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2015面板数据分析

蒋晓月 于彦娟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简述财政支农支出及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依托2006-2015年度的江苏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总量和结构影响的角度入手,研究二者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财政支农对农民消费总量具有正向作用,对消费结构具有调节作用。最终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消费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财政支农支出;农村居民消费;协整检验
DOI:10.12721/ccn.2025.157021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新征程,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史无前例地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

江苏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省份之一,江苏的经济增长速度走在各省前列,根据江苏统计年鉴显示,1979-2014年江苏地区GDP平均增长12.3%,到2014年底,江苏地区GDP已达65088.32亿元。这些数据显示出江苏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好,江苏省财政支农政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全省财政支农力度持续增加,对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与带动作用。另外,现阶段我国侧重财政支农省级视角的研究还比较匮乏,而江苏既是经济发达省份又是农业大省,2010年江苏粮食生产实现了7年连续增产,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农民在收入上高达8980元,同比增长12%。因此对研究江苏省的相关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江苏省统计局的统计年鉴上获取了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2006-2015 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从总体和构架的角度运用协整检验和回归分析财政支农支出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的联系,为国家行政部门关注三农问题、整治涉农专项资金与财政的扶贫开发提供相关参考。

二、文献综述

在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研究整理之后,能够得到目前对于政府支出和人民消费的联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研究的层次也比较深,所得到的结论也不一样,其主要的观点有,两者之间是具有挤入与挤出效应的,但是,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较少涉及到财政支出和农村消费方面的,而且在已经具有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人员是以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得到不一样的结论。对目前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可以知道,关于财政支农支出和农村居民消费的联系的观点主要如下:

一是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挤入效应

Coady David、Callegari、 Giovanni、Ding Ding and Woo Jaejoon(2010)通过对经合组织国家小组的储蓄率与社会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增加政府社会支出可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家庭消费做出实质性贡献,即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作用;储德银和闫伟(2009)在凯恩斯消费的理论基础下,构建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的固定效应模型,并运用我们国家31个省份从1998年到2007年的相关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得出分析结论为:财政支农支出是跟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互相补助的联系,即具有一定的挤入作用,其中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不是很显著;张攀峰( 2012) 采用1978 -2006 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广义的最小二乘法研究两者的联系,得到其二者是具有互补关系,并且是挤入的,然而他的研究中没有找到农科研究和农村救济会给农村居民消费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林瑾和李龙梅(2011)调查计算获取了1988-2008 年度的有关数据对海南省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采用各种回归当中的计量方式,将财政支农和农民消费的联系反映出来,得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财政支农支出计入了村民的消费支出当中,然而他并非带动消费改变的首要因素,所以政府应当晚上财政机制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的支出”。

二是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挤出效应

Aschauer(1985)与 Kormendi(1983)在基于长期收入决定模型的基础上,选取美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的结论表明财政支出和居民的消费相互呈替代的关系;Tsung-wu Ho(2001)通过选取 OECD 中 24 个国家的有关面板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结论也表示出二者是有着负向效应的,也就是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是有着挤出的效用;陈太明(2007)采用1978-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张峁、王青(2010)基于 1980-2007 年辽宁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均通过计量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二者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来看都呈替代关系,即前者对后者是挤出效应”,且二者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三是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挤入与挤出共存的情况,并且在某个时间点上会进行相关转换

Mountford Uhlig(2002)建立了 VAR 模型,利用美国年度数据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结果是,居民消费跟财政支出是有关系的,但是这种关系并不确定,不能判定出之间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两者之间某个时间段内是表现的挤入效应,而在某个时间段有可能是表现出挤出效应;谢建国(2002)选定从1978年到1999年的数据构建起一个替代模型,其推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财政支出对于消费是挤入效应的;蒋南平、朱琛和刘巍巍(2009)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可变参数模型对我国1986年-200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其研究的结果得到,由1986年到1992年的财政支出对于农民的消费是具有挤出效应的,而从1993年到2006年前者对于后者又是具有挤入效应的,说明二者替代和互补关系并存,会在某个时点发生转换; 张羽、赵鑫(2015)采用多元回归的计量分析方法,站在结构的层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得到“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民住房以及医疗消费是有挤入效应的,即二者属于互补关系,对农村居民食品、文教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即二者属于替代关系,而对农村衣着、交通、设备消费的影响不够显著,二者关系不明确”。

综上所述,以往对政府支农支出与农民消费的关系的学术观点大抵如上,并且大部分都是从国家层面做进一步的深入,而基于某特定区域尤其是像江苏省这样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又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的大省,对于二者关系的研究很少。针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再加上2007 年财政支农支出的统计口径有了调整,本文选取了江苏省 2006-2015 年的年度序列数据,构建回归模型,从总体角度对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民消费总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将其对于农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挖掘出来,进而更深入的研讨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现状

1.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但环比增长率波动性较大

政府在行使其职能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财政手段,恰当的财政支出是可以将国内的经济带动起来的,所以政府支农支出对于农村地区域的发展与建设是极其有利的;江苏省作为东部发达城市,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且江苏省一直严格执行中央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和指标,成为了许多省份的标杆与榜样;在最近几年,江苏省财政对于三农方面的支持进一步提加,其趋势是稳步上升的,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表1的数据来看,其财政支农支出总额是随着年份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在2006年其值为158.12,而到了2015年,其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额达到了一千亿以上;根据图1,从江苏的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以及其环比增长速率来看,总量环比增长速度2006-2009年呈迅猛上升趋势,2009-2010年又迅猛下降,2010-2011年有所回转,2011至2014年又呈明显下降趋势,2014-2015年又有缓步增长的回笼趋势,但总体而言总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

表1  2006-2015年江苏省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其环比增长速度

1.png2.江苏省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呈上升趋势,环比增长率波动性明显

结合表2,可以看出2006-2015年江苏省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是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的,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由2006年的429元到2015年的3777元,而这之中,由图2当中的环比增长率改变形式能够明显的看到从2006年到2009年这几年中,其环比增长率是不断攀升的,究其原因,大概是由于2006年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政府着重采用了“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2008 年,因为政府对财政支农补贴额度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极大地扩大了财政补贴的范围。2009-2014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14-2015年增长速度又呈现缓步增长的趋势,但总体上均处在正增长阶段,说明江苏省政府一直在扩大其省级支农支出的投入力度,体现了江苏省的经济领先地位和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表2  2006-2015年江苏省人均财政支农支出及其环比增长速度

2.png(二) 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1.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总量现状

拉动我们国家经济发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有消费、投资与出口。其中消费是生产的最后目的。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与出口来推动,但是依靠投资与出口的方式来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比较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例如在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次贷危机,因为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下降的比较厉害,使得我们国家的投资与出口均承受着较大的冲击,因此,这就更我们需要将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消费这一环节上;如表3所示,2006-2015 年之间,江苏省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 1801.63亿元上升至 5556.09 亿元,虽然农村居民消费总体的递增趋势明显,然而,和城镇居民消费进行对比,可以知道农村消费的需求不够旺盛。而从城市与农村居民的消费比例来观察,城镇地区居民占比由2006年的71.11%增加至2015年的77.99%,而同期的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总消费的比重从 28.89%降低至 22.01%。

表3  2006-2015年江苏省居民消费支出情况及其占比

3.png2.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的结构现状

本论文利用《江苏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来确定消费结构当中的各个指标,其包括食品烟酒消费、衣着消费、居住消费、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交通通信消费、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以及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等八项,真实的状况如表4:

表4  2006-2015年江苏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及比重(单位:元/人)4.png对表4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江苏省农村地区居民烟酒消费支出在所用消费支出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它的绝对规模是逐渐增加的,然而从其在总消费中所占据的比例来看则是逐年递减的。2006-2015 年,食品消费的人均支出相应的从1729元上升到4078元,这也可以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食品消费支出的比例则相应的由41.81%降低到31.65%,这就说明农村居民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降低,而提高了对其他方面的开销,消费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调节;其次,农村居民的衣着消费是呈现的逐渐增加的发展形势,而且从衣着消费在总支出当中所占据的比例而言,开始是下降的而后上升,最后又是下降,其变化趋势是波动的,该支出在2006年是223元/人,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增加为778元/人。而衣着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由 2006年的 5.39%降低到 2008 年的 5.18%,之后的比例逐渐出现波动性升降,至 2015 年的比例为6.04%;此外,自2006 年至 2015年,江苏省农村居民居住消费人均支出相应的由 641 元增长到 2650元;同期,居住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也比较大,从2006 年的 15.5%上升到 2015年的 20.57%,整体来看,居住方面的消费支出是逐年递增的,它的比例一直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快速的发展,物价也随之提高,使得房子的建造成本加大,进而会带动住房方面的消费。三种生存型的消费占据了我们生活消费的很大一部分,而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发展享受型的消费也占据一定的比例,从2006年到 2015年,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人均支出由 200元增长到754元,它所占的比重也相应地由4.84%缓慢增长至5.85%。从总体来看,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是呈递增趋势;交通和通信方面增长的趋势比较大。由于科技进步,通信设施和交通有着较大的改善,农村居民也慢慢的增加了交通与通信方面的消费支出,其消费额从2006年的465元/人增加至2015年的1880元/人;另外,从总体上来看文教娱乐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其所占的比例是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居民的文教娱乐总支出低,而这部分的支出中占比最大的是子女教育支出,又因为教育的成本增加了,所以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就逐渐提高了。但是由于政府在农村区域的教育投入增加,降低了农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这就使得文教娱乐支出的比重慢慢的在降低;最后,2006-2015年,医疗保健的人均支出从232元上升到 1088元,所占的比重从 5.61%逐渐增长到 8.45%,整体呈一个上升的趋势。其首要因素就是政府对于农村医疗保障的投资一直以来都比较少,农村地区的医疗发展比较落后,而看病所需成本逐渐增加,这就直接加大了农村地区人民的医疗消费支出,造成很多的农民由于生病而进入贫困的境遇,拉低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对江苏省从2006年到2015年的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能够知道二者是有着明显的互相推动作用。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从整体量上来将是有着明显的挤入效应,这也就表明,财政支出对于居民消费是具有促进的作用,能够将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的。从长远来看,财政支出的投入是能够将居民的环境改进的,减小居民生存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推动农村居民对自己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消费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就是居民的收入。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对于农村消费整体量是有着明显的挤入效果,这也就表明了收入的增加是可以带动消费的增加,所以,对于政府而言,其应当想尽办法来让居民的收入得以提高。   

(二)建议

我国在进行财政支农支出时,不能只局限于绝对规模,还要考虑支农支出的相对规模,即支出结构绩效;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增加是促进农民消费的有效保障,应扩大省级财政支农规模,加强支农资金整合监督;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村居民各项收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正确引导农民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张超,甘梦群,徐蕾.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05):63-69.

[2]马艾,向自强,徐合帆,余家凤.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0,36(03):75-78.

[3]王谦,李超,侯建国.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基于1995-2015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06):104-111.

[4]胡东兰,田侃,夏杰长.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3(01):50-53.

[5]兰永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经济周期的视角[J].财政研究,2015(3):11-15.

[6]张羽,赵鑫.财政支农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效应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15(2):53-58.

[7]张东玲,陈景帅,王保贵.区域异质性: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泰尔指数和区域面板的经验数据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01):36-44.

作者简介:

蒋晓月 (1996-),女,江苏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伦理。

于彦娟(1992-),女,吉林长春人,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