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小学音乐教学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情境感受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性发展拓宽教育路径。同时,在信息技术与音乐有效“合唱”中,有利于提升小学合作品质,使小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共情思想,贴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调动课程学习积极性。另外,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简化音乐教学步骤、丰富音乐教学内容,使小学生在动静结合的学习模式下形成艺术思维,达到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意义
在信息技术与音乐融合的过程中,可以体现音乐教学创新的有效性作用,让学生感知音乐知识的艺术魅力,进而掌握音乐课程学习方法和技巧。在信息技术应用下,学生根据实际学习需求,进行合作探究活动,与教师与、与同学、与家长共同探讨音乐学科知识内涵,进而提高小学生合作品质。
(一)激发音乐学习热情
在传统说教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下,不能激发小学生的音乐热情,导致学生不能被音乐课程所吸引,难以与音乐课堂融为一体。基于此,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声、光、电等功能影响下,产生浓厚的探索学习兴趣,使学生感知音乐学科的魅力,积极研究音乐学科的本质。同时,借助信息技术的视听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新奇的元素中,被音乐知识所吸引,体验音乐课堂学习的趣味,从而对音乐学科产生浓厚的探究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扩大音乐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科学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内容多样、形式新颖、资源丰富课堂上保持对音乐的新,使学生在强大的信息技术数据信息中,开启对音乐学科的主动探究之旅。同时,教师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共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轻松、愉快的态度进行知识探索活动。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有效烘托浓厚的艺术氛围,使学生与艺术氛围融为一体,逐步扩大自身的音乐知识容量,让学生开阔音乐视野、拓宽学习路径,积极开启音乐课程学习活动。
(三)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音乐具有浓厚的艺术性特征,与学习者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培养音乐表达能力。音乐学科时的美育、德育功能明显,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感知音乐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浓厚的音乐艺术氛围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学习活动,实现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音乐学习目标,助力小学生形成音乐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
小学阶段,教师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开辟全新的音乐学科教学路径,为小学生提供体验式、沉浸式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视听融合的学习模式下,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音乐思想,从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另外,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融合,与“双减”政策中的减负、提质、增效不谋而合,是学生提高个人艺术素养的有效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小学阶段是学生音乐启蒙教育的关键阶段,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音乐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下,开辟全新的音乐课程教学路径,为学生提高音乐学科综合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在音乐预习阶段,教师要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音乐认知水平、理解音乐学习内容,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具备综合能力。同时,教师推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音乐教学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活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我爱家乡,我爱祖国》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学生、家长通过电脑、手机等搜集《我爱家乡,我爱祖国》的音乐创作背景,并通过视听渠道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多听、多看,使学生对本节音乐课程产生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活动做好铺垫。比如,(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开启预习活动,通过中国地图了解祖国大好山河,使学生对“祖国”“家乡”等理解中培养民族意识、国家情怀。(2)在信息技术下,家长带领学生观看共和国六十华诞的国庆节阅兵仪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使学生培养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制作音乐教学课件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音乐教学课件,帮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课件内容中增强学习能力,助力教师开启多样性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为教师减轻教学压力、提升教学效率。因此,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是体现音乐课程教学信息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提高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凤阳花鼓》时,为了帮助学生通过“乐器”进行音乐学习,增强学生音乐探索兴趣。结合“花鼓”节奏感和传统乐器的艺术性,增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挖掘能力,使学生与课堂教学达成一致性目标。比如,教师在音乐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结合欧洲乐器与中国乐器的对比,使学生感知乐器的特点,使学生对“花鼓”拥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视频教学形式,让学生在通过视听路径中运用萨克斯、大提琴、三角铁、竖琴等乐器,与花鼓音色、音调等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结合音乐元素,从感性聆听的过程中培养理性思维。教师利用丰富的音乐教学课件,引导学生借助“花鼓”的乐理学习过程,探索《凤阳花鼓》“鱼咬尾”的学习中感知创作手法,进而挖掘“花鼓”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通过教学课件进行音乐课程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课程时长的影响,使得小学生认知水平受限,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能结合音乐知识进行系统性学习,导致学生整体学习技能不足。基于此,教师将音乐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投入信息技术的多功能性特点,优化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趣味性、体验式的学习氛围,助力小学生跟随教师开启高效学习活动,从而突破音乐知识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突破音乐教学瓶颈,使学生的音乐探索能力更有张弛力,具备融会贯通的艺术学习技能。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彝家娃娃真幸福》时,教师根据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性,在歌曲大合唱教学中,突出信息技术攻克重点、难点的作用,帮助学生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下深化对少数民族音乐的认知意识,使其掌握“大合唱”的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比如,在《彝家娃娃真幸福》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学生进行合唱学习,使学生在声、形、色结合的学习模式下提高合唱技能,进而培养音乐合作品质。比如,通过全班同学合唱,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感探索,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内涵与特点,进而培养合唱表现力和创造力。同时,借助音乐中体现的“风土人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思想感情。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鼓励学生对歌曲进行再创作,增强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信息技术与音乐课程有机融合,体现出信息技术教学的共享性、交互性、直观性特征,帮助小学生增强音乐知识学习与应用技能。音乐学科具有艺术性特征,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丰富情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唤醒学生课程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增强知识记忆能力,提高课程学习效率。因此,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音乐的有效“合唱”,使学生掌握预习要领,感知教学课件价值、有效突破学习重点、难点,全面提高学生音乐课程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余晓聪.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22,10(07):034-036.
[2]黄惠玲.信息技术与音乐欣赏课堂的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12(07):136-138.
[3]夏素素.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浅析[J].读写算,2022,15(01):204-206.
[4]刘学鼎.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07(5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