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烟雾是指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电外科设备时,组织蛋白或脂肪受到破坏所产生的气溶胶副产物。电外科设备在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颗粒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组织加热、汽化产生的烟雾,另一类是由电极材料燃烧或挥发产生的烟雾[1]。这些烟雾颗粒不仅含有微小的固体颗粒和有害气体,还可能携带血液、组织碎片以及其他潜在的病原体。它们在手术室内弥漫,不仅遮挡了手术视野,影响了医生对手术部位的精准判断和操作,而且长期吸入此类烟雾颗粒还可能对手术人员的呼吸系统、皮肤甚至全身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潜在危害[2]。因此,深入研究和掌握手术室电外科设备产生烟雾颗粒的类型、来源及其危害性,对于保障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和确保手术安全性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3]。同时,这也是现代手术室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需要从源头控制、技术创新、操作规范、个人防护等多个层面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护策略。
1.手术室电外科设备产生烟雾颗粒对手术人员健康的危害
手术烟雾颗粒是手术环境中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它们主要由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烃类、腈类、有机胺、醛类、苯类、甲醛等有毒有害物质组成。这些物质在手术过程中,由于电刀、超声刀等医疗设备的使用,以及组织蛋白质高温分解、冲洗液挥发等多种原因而产生。它们在空气中形成细小的颗粒物,即手术烟雾颗粒。
长期吸入或接触这些有害物质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例如,头痛、头晕、流泪、恶心等症状可能是因吸入或接触有害物质导致的急性刺激反应。而长期暴露于这些化学物质中,则可能诱发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甚至可能加重已有的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4]。
除上述化学物质外,手术烟雾中还可能含有活性病毒和活性细胞。例如,HPV(人乳头瘤病毒)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病原体,在手术过程中若未能得到有效清除,则可能附着在手术烟雾颗粒上。这不仅增加了手术人员接触并感染这些疾病的风险,同时也对手术室环境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
长期暴露于手术烟雾颗粒、生物气溶胶和有害气体中,除了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外,还可能诱发其他健康问题。例如,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疾病,其特征是肺组织被瘢痕组织替代,影响气体交换功能;肺充血则是指肺部血液量过多,可能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肺气肿则是肺部气道壁破坏,导致呼吸困难。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长期吸入有害物质密切相关,对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2.手术室电外科设备产生烟雾颗粒对手术人员健康危害的防护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室电外科设备在临床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烟雾颗粒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引起了国内外医疗界、职业健康领域以及环保部门的广泛关注[6]。多项研究显示,手术烟雾并非单纯由电外科设备的高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组织产生,其中还包含着多种有害物质,如化学气体、有机颗粒物以及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微粒等。这些有害物质不仅对手术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长期吸入还可能对手术室环境、手术效果及医疗废弃物处理带来系列连锁问题。
为此,国际卫生组织(如WHO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多个国家的专业机构纷纷发出警示,强调加强手术烟雾的防护与管理的重要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以下一系列个人防护措施、手术室环境优化方案、设备使用与管理策略以及国内外防护标准,并倡导加强医护人员教育与培训,以全面提高手术室烟雾颗粒的防护水平,确保医护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健康与安全[7]。
2.1个人防护措施
2.1.1呼吸防护:
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医护人员吸入有害烟雾颗粒的风险,强烈推荐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欧盟标准(如FFP2/FFP3等级)的防护口罩和呼吸防护装备。这类产品经过严格认证,具备高效过滤空气中微小颗粒物的能力,包括手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有害烟雾颗粒。它们通过多层物理阻挡和化学吸附的复合方式,有效阻止有害物质穿透口罩进入呼吸系统,从而减少医护人员因长时间暴露于有害环境中导致的健康损害风险[8]。
2.1.2 眼部保护:
在手术操作中,为防止因飞溅物或烟雾颗粒伤害眼睛,医护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规定的防溅护目镜或全面防护面罩。这类设备设计用于抵挡各种形式的潜在危险,如化学溶液、生物组织碎片以及空气中的微粒等,并能有效阻止有害物质接近眼部,降低眼部受伤的可能性。医护人员应定期检查眼部保护装备的适配性、密合度和清晰度,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随时提供最大程度的有效保护。
2.1.3 皮肤防护:
为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有害烟雾颗粒,医护人员在进行手术时应穿着长袖手术衣、戴手套等完备的防护装备。这些措施旨在建立一道屏障,阻断有害物质与皮肤接触,减少职业暴露的风险[9]。此外,医护人员还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程,定期使用抗菌洗手液清洁和消毒双手,保持皮肤清洁卫生。这样做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皮肤接触有害物质的可能性,还能保护医护人员免受其他交叉感染的风险,确保患者手术安全及自身健康。
2.2手术室环境优化
2.2.1 加强手术室通风管理
手术室作为医院的核心工作场所之一,其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预后。良好的通风系统是保障手术室空气质量、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通风设计,确保手术室内的空气流通,能够有效稀释并降低悬浮在空气中的烟雾颗粒浓度,减少其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刺激与潜在危害。同时,手术室通风系统应遵循医疗建筑的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气流组织合理,避免交叉污染[10]。
为确保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维护和检查。这包括但不限于清洁过滤网、检查风机运行状态、监测空气流速和流向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维修或更换相关部件,确保通风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此外,根据季节变化、患者病情及手术类型等因素,灵活调整通风策略,如增加或减少通风量、调整排风口位置等,以适应不同的手术环境需求。
2.2.2安装高效的烟雾抽排设备
为有效应对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颗粒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应在手术室中安装高性能的烟雾抽排系统。这种设备应具备高效过滤和抽排功能,能够迅速将烟雾颗粒从手术室中排除,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同时,烟雾抽排系统应与手术床、无影灯等医疗设备紧密配合,形成全方位的污染控制体系。
2.3设备使用与管理
2.3.1设备选择
在选购电外科设备时,应优先考虑选用低烟雾产生量的产品和型号。部分现代电外科设备已采用先进技术来减少烟雾的产生,医护人员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设备[11]。
2.3.2操作规范
制定并执行规范的设备操作规程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在使用电外科设备前应接受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评估,确保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因不当操作导致烟雾增加。
2.3.3定期维护
定期对电外科设备进行维护检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定期维护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保持其良好工作状态并减少故障发生概率进而减少烟雾产生量[12]。维护检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做好记录以备查验。
2.4国内外防护标准
2.4.1国际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OSHA)等国际机构均制定了关于手术室烟雾防护的相关标准和指南。这些标准和指南为全球范围内的手术室烟雾颗粒防护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要求。医护人员应了解并遵守相关国际标准以确保自身健康与安全[13]。
2.4.2国内标准
中国卫生部及相关机构也发布了手术室空气质量管理及职业健康防护的相关标准文件《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医疗机构环境消毒卫生标准》等。这些标准文件为医院和医疗机构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手术室烟雾颗粒防护制度提供了具体依据和指导性意见。同时医护人员也应当熟悉并遵循国内相关标准以保障自身权益和职业健康安全。
2.5医护人员教育与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对手术室烟雾颗粒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以及案例分享模拟演练等方式来提高医护人员的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规范操作行为,确保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始终保持警惕性, 最大程度地降低吸入有害物质的风险,保障自身健康与安全[14]。
3.小结及展望
3.1小结
手术室电外科设备在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手术操作的同时,其使用时产生的烟雾颗粒问题也逐渐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这些颗粒物中可能包含有害的化学物质、微生物以及高温下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长期吸入或接触这类烟雾颗粒不仅对手术人员的肺部健康构成重大威胁,还可能诱发一系列慢性疾病,如眼科疾病、呼吸道疾病等,严重影响医疗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通过提高防护意识、使用高效防护设备、规范操作行为及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15]。
3.2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手术室工作环境将在安全、健康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更多的科研探索和临床实践能够为手术室烟雾颗粒的防护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让医护人员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周晋莹,王彬.电外科烟雾对层流手术间手术过程中空气质量的影响[C]//2020年浙江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术大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小儿外科医师学术大会暨浙江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20.
[2]陈欣,颜林志,朱雪琼.腹腔镜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J].浙江医学, 2023, 45(9):986-992.
[3]康薇,蔡益民,周毅峰,等.自制精准除烟设备在腹腔镜下低位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 25(6):4.
[4]许蕾,朱丽,张丽秋.格林模式对手术室医护人员电外科烟雾防护情况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1):42-45.
[5]陈伟伟,雷璐敏,张宇宏,张明月,马燕兰.不同类型手术烟雾的危害及其防护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3,44(8):922-927.
[6]李琳,崔雪鹏,马兴东.手术室护理人员应用格林模式干预后护理人员对于电外科烟雾的认知及防护情况变化[J].中国保健营养,2021,031(23):191.
[7]何瑜玢,张艳,陈玉娟.针对手术室护理实习生电外科烟雾危害的防护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1,28(4):186-188.
[8]宋颖,杨佳,刘辉,营斌,卜靖,刘斌.手术室烟雾的危害及防护研究[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21,10(3):223-225.
[9]邹振亚,周晓阳,段红香,张曼曼,梅延科,茅金宝.手术电外科烟雾危害及防护举措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21,37(17):2436-2438.
[10]段青鸾,洪彬芳,林珂,等.《手术烟雾安全指南(2022版)》解读[J].循证护理,2024,10(05):761-764.
[11]李卓,田小荣,侯泽荣,等.手术室不同电外科设备产生的烟雾中PM浓度检测结果分析[J].护理研究, 2018, 32(18):2.
[12]范一纯,王之风,周现锋,等.手术烟雾中颗粒物去除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1, 31(23):5.
[13]周永志,麻勇.外科烟雾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 49(7):5.DOI:10.3760/cma.j.cn115396-20220402-00103.
[14]丁雪梅,程月娥,叶志霞,等.不同电外科器械在肝脏离断中产生烟雾成份的对比及防护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19,40(05):455-458.
[15]孙育红,张颖,支慧,等.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术烟雾知识与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04):529-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