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郭志梅

阳西县织篢凤地学校,广东阳西,5298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个中小学的推广,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地提升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线教师尝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采取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应用题教学效果。在现实的数学应用题课堂中,学生虽然能够在课堂中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应用题的学习成绩不太理想,更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本文通过分析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究提升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有效路径
DOI:10.12721/ccn.2021.157006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应充分的考虑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教学能力、丰富应用题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时代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当前的教育界,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提升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在教学领域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一、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师不适应新的教材编排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为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学科带来了新教材。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摒弃了原有教材中的应试教育内容,对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部分修正,因此新旧教材存在很多差别。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新教材的变化主要在内容的编排和练习题两方面,教师对新教材不能尽快地适应,无法准确地把握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方法。一方面,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将应用题教学分布在不同的数学知识点中,将知识点与应用题相融合,应用题成为考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例题或习题,而不是传统的单独章节。另一方面,数学新教材中广泛应用图画,以满足学生的视觉冲击,将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都呈现在图画中,改变了传统的文字展示的应用题形式。新教材带来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导致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无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模式,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导致应用题的教学效果低下[1]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应用题的编写模式单一

当前,部分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应用题教学,教学方法局限于“教师通过讲例题的方式让学生熟悉数学公式,学生通过习题练习掌握公式,教师通过修改作业的方式进行评价”,导致学生对传统的数学应用题课堂无法产生兴趣,在应用题课堂中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对掌握的公式不能透彻的理解,无法进行知识的迁移,很多学生对数学存在畏难心理。此外,小学中年级教师为保证应用题的教学效果,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让学生做大量的应用题进行练习,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产生疲惫和畏惧的心理。应用题存在编写模式单一的问题,题目中给定已知条件,学生通过运用公式进行答题,应用题的答案一般也是唯一的。应用题的编写模式结构是固定的、封闭的,而且是完备的,导致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产生思维定势,无法形成有效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应用题的教学内容缺乏实用价值
小学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教学还停留在以单纯的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阶段,答题的过程过于表面化和形式化,教师的应用题教学也停留在理论阶段。现有的教学内容确实培养了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但是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不深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将数学应用题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也无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简化成纯粹的数量关系,就导致应用题的教学内容远离生活,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应用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二、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中年级应用题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应用题解答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选择合理难度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解答问题中寻找多种解题方法。应用题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仅仅依靠文字、数据,对应用题不能透彻的理解,教师单纯的口头讲授在大多时候也无法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应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尤其是生活中学生经常接触的场景,结合应用题描绘的场景,能够使学生更加快速、更加准确的解答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能够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到亲切,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应用题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3]。例如,在学习《倍的认识》这节课时,教师在讲授倍数的基本含义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答相关的应用题。教师在选择应用题时应倾向于有生活情境的题目,像“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踢足球的人数是跳绳的人数的6倍,踢足球的有多少人”,在这个应用题的实际解答中,教师应先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小朋友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有4个人在跳绳,踢足球的人是跳绳的6倍,小朋友应该怎么算出这个应用题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可以将跳绳的4个人化成一组,那么踢足球的就是六组,跳绳的人数乘以六就是这个题的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不断的增强应用题教学效果。

(二)分析题目结构,探索隐含条件

数学应用题由文字、数字、图画等因素组成,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题目结构的分析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应用题已知条件的处理是正确解答的关键。在应用题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应用题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于拿到题目之后没有认真地分析题目,没有对已知条件进行合理的假设,没有探究到应用题中的隐含条件,从而导致解答题目时条件不充分而无法下手。学生在解答数学应用题时,应找到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关系,采取合理便捷的解题方法寻找正确的答案,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可探究、可测量、可发现的题目中隐含条件,使学生形成分析应用题的题目结构、探究隐含条件的学习习惯,从而建立起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体系。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时,教师在讲解长方形的应用题时,应主动设置隐含条件,引导学生去探查。像“一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15米,是宽的3倍,这块菜地的周长是多少?”解答这个应用题时学生已掌握倍数的相关知识,可以探究到该应用题的隐含条件是“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15除以3,也就是5米”,这个应用题的题目结构就是先获得长方形的宽,再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在得到长方形的宽之后,就可以运用所学的周长公式:周长等于(长+宽)乘以2,最后正确的解答这个数学应用题。在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分析题目的结构非常的重要,只有探索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才能解答出正确的应用题答案,才能真正的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三)归纳解题策略,打破思维定势

在应用题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的解题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归纳不同应用题类型的解题策略,以满足学生对正确答题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不知如何解题的学习问题,拿到应用题目,就会将以往的解题方法代入其中,忽略具体题目的特殊要求,对答题策略存在思维定势,从而导致应用题的教学效果低下。教师应积极地传授给学生科学的解题策略,转换答题的角度,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解答应用题[4]。例如,在解答倍数应用题“农场今年产了200斤西瓜,是苹果的2倍多20斤,农场斤产了多少斤苹果”,学生在拿到题目之后,看到“多了”,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用200除以2再加上20,最终导致错误解答了这道应用题。教师在学生答题过程中,应及时地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目,尝试用倍数的乘除和数字的加减法来列出等量关系,即200斤西瓜减去20斤再除以2就是苹果的数量,这样就可以很清晰的分析了题意,从而打破了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定势。这个应用题比较复杂,即运用了万以内的加减法,又运用了倍数知识,学生在解答时,如果运用日常解题的方法,很容易分析错题意,从而走入解题的“死胡同”。教师应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积极转换解题思维,整体上把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打破思维定势,才能真正的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在各个知识模块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认真地分析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并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谭郑春. 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下), 2017, 000(003):106.

[2]祁会. 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J]. 数学大世界(下旬), 2018(1).

[3]郭鸿雁. 试论做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06):1-1.

[4]胡楚祥. 提升小学中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的措施新探[J]. 科普童话, 2019, 000(014):P.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