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学音乐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施小学音乐教学时,应摆脱“口耳相传”的简单教学模式。传统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主要是简单听音、识谱、认谱、练歌词。这种教学方式简单而枯燥,缺乏创新,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也很少。因此,必须在“双减”政策下创新教学模式,打造高效小学音乐课堂。
一、小学音乐中双减的概念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应按照“以德树人”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要把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融入教学,这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针对“双减”背景下的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使之适应时代发展与变化。其次,从思想上调整小学音乐教育,既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要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同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感知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
二、现阶段小学音乐课堂的发展状况
纵观我国小学音乐课堂实践性教学现状,发现新课改后虽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作为美育与德育的重要环节,其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考试观念有关,很多小学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课程上,而美术属于副科,这直接反映出一些小学音乐课不但不多,甚至还有其他常规学科老师占据音乐课堂教学的现象,导致很多小学老师和学生把音乐课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另外,由于大多数学校忽视了音乐课程的素质教育,导致大部分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普遍偏低,课堂教学形式过于僵化,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原本生机勃勃的小学音乐教室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兴趣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从而导致小学音乐教学效果下降,甚至逐渐沦为小学音乐教学的一种形式。
三、双减下小学音乐的教学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音乐课堂
要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必须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其获得轻松的学习体验。所以小学音乐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深刻领会“双减”的实质,把“双减”政策贯彻到音乐教室里,让孩子们在音乐课堂里自由地、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老师要清楚地知道,音乐的教学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的发音标准、唱得好,而是要注意教学不要给学生带来任何的心理压力,要让他们在享受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的优雅和魅力。
2、音乐课堂创建以德育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应注重德育的实效性,积极创建“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讲堂”,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重要资源,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师的课堂中。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把道德教育融入到音乐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同学进行趣味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引导。
3、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授课,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音乐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备课前做好准备,通过网络查询相关资源,完善教师的教学课件,查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完善教学过程,以便教师在正式授课时将音乐内容与课件结合起来,并播放相关音频供学生听。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减少课后培训,给学生留出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
例如:老师讲授《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时,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歌曲音频,通过口头讲解,结合视频播放,让学生感受海浪汹涌,学生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拍。教师在传授学生歌唱方法后,积极组织学生一起唱、分组唱,同时指导学生相互评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纠正错误的唱法。这样可以让学生把《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唱得更好。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如朗诵、歌唱、声势、创编韵律或音响、编造故事等综合艺术形式来表现《三峡的孩子爱三峡》;条件允许学生家长带孩子去长江三峡走走,身临其境感受三峡,唱起《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4、合理布置音乐作业
要达到“双减”的目标,就必须对课堂上的作业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做完作业的同时,巩固已学到的知识。音乐老师在安排课后作业时,可以与其他老师一起探讨作业安排的内容和期限,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能掌握老师传授的音乐知识,一举两得。这就要求老师们各抒己见,并对作业进行合理的安排提出看法,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巩固课堂上的知识。
比如:老师讲《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老师会向同学们讲解《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诞生背景和基本的合唱要求,再按照歌曲的内容给他们安排一些作业。例如,让学生在此歌曲中找出一段要学习的歌曲(录像),自学一小段后就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分享自己的成果,这样为下一节课的合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能更好地了解这首歌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老师安排开放式的音乐作业,给学生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复习和学习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喜爱。
5、积极丰富课外活动形式
通过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沟通,营造良好的合作、理解和友好的气氛。就乐器的学习而言,初学器乐的学生,由于好奇心的驱使,对器乐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到了最后,他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形式去帮助学生学习音乐,也要积极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使其成为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音乐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义不容辞的职责。
结语
总之,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遵守“双减”的原则,老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而且要教授他们大量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技巧,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教师要把音乐的知识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在传授完音乐后,再通过布置合理有趣的作业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笑.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音乐作业设计[J].小学生(上旬刊),2022(03):82-84.
[2]翁丽.“双减”背景下音乐课堂教学“提质”策略初探[J].创新人才教育,2022(0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