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加上媒体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短视频逐渐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产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的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了9.34亿,用户使用率达90.5%。
短视频不仅逐渐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新闻媒体内容生产融合转型的重要方向。而在新闻类、才艺类、生活类、剧情类、知识类等众多短视频类别之中,最适合新闻媒体在融合转型过程中重点发力的,就是新闻短视频。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就有学者提出“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1],而随着各大主流媒体的积极探索,优秀的新闻短视频层出不穷,专家此前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所谓新闻短视频,通常指新闻报道类的短视频,时长大多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新闻短视频既有新闻性,又有短视频的特点,实际上是“传统新闻实践与以网络短视频为代表的移动互联实践融合下的产物。”[2]而从历史发展来看,新闻短视频的实践也受到了其他类型网络短视频的直接影响,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微视、美拍,以及快手、抖音等的持续火爆,不少主流新闻媒体才开始将“短视频”这种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形态与“新闻报道”的传统实践相结合,进而掀起了新闻短视频生产的热潮。
2014年年底,新华社推出了“新华15秒”,主打15秒超短视频新闻。此后,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我们视频”、“梨视频”、“浙视频”、“澎湃视频”、“时间视频”等陆续上线。近两年,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快速发展,以及众多新闻媒体的深度融合转型,新闻短视频的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以及传播方式等,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注重新闻短视频的新闻属性
新闻短视频与其他短视频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闻短视频的新闻属性,主要包括: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这三种属性,是传统新闻报道的生命线,也应当是新闻短视频的生命线。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生产,新闻短视频的创作门槛更低,尤其是UGC生产模式的加入,许多新闻短视频都是来自平台用户的“拍客爆料”,没有像传统的新闻报道一样经过专业记者的调查核实,因此在“真实性”方面经常出现问题。例如在2022年“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发生后,就出现了众多虚假的短视频内容。其中一段开始被认为是MU5735坠机现场的视频,在被大量转发后,却在当天傍晚,被专业记者核实辟谣,视频中的现场实际是此前福建龙岩一个村子因为祭祖引发山火的视频,并非坠机现场。
之所以出现众多媒体和自媒体账号盲目转发那段虚假现场短视频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热点事件发生之后,大家都想抢在第一时间去发布关于热点事件的现场画面,而忽略了新闻报道或者说是新闻短视频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步,那就是核实有关素材和表述的真实性。
以上述被辟谣了的短视频为例,如果是按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只要对视频稍加核实,就会发现其真实性存疑,因为视频中的背景音,明显不是广西方言。但许多媒体和自媒体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明显的漏洞,盲目采信了该短视频素材并作为二次创作的依据,直接导致了虚假信息的广泛扩散。
另外,如果新闻短视频中像其他短视频一样,不讲究时效性,将旧闻拿出来重新发布,或者是不按照准确性夸张其词,也很容易使用户难辨真伪,进而对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造成巨大的影响,也对社会公众造成误导和欺骗。
二、聚焦“短、平、快” 提升新闻短视频传播力
与传统的新闻报道尤其是视频新闻报道相比,新闻短视频的生产和传播更加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一是篇幅更短,一般从几秒到一两分钟为主;二是视角更加平民化,不是自上而下式的宣教,而是平等交流;三是生产发布方式更加快捷,手机就能现场拍摄、现场剪辑,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其他通信工具,实现稿件的第一时间快速发布。
对于新闻媒体来说,要做好新闻短视频,首先要聚焦“短打”,树立“用户思维”,主动适应用户在移动端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突出短视频的核心信息点。简言之,就是一个视频、一个主题、一个亮点。另外,研究显示,很多爆款新闻短视频的共同特点,就是高潮和亮点前置,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账号上70多条千万+点赞的新闻产品里,多数爆款元素在前5秒就会出现。[3]
其次,新闻媒体在转型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时,还必须坚持平等交流,摆脱以往传统新闻报道中容易出现的“宣教式”、“发布式”的倾向,用老百姓更加喜闻乐见的平民化视角、大众化语言,与用户实现平等交流。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而言,短视频内容产品总体是“供大于求”的,而且短视频内容传播的本质是“双向奔赴”,也就是内容去找用户的同时,用户也在选择内容,一旦用户对内容的主题或者表达方式不认可、不喜欢,可以通过“滑走不看”的方式,对该短视频内容说不。
再次,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要突出一个“快”字,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从新闻素材到新闻短视频内容的生产过程,包括快速发现优质新闻题材、快速识别核心新闻点、快速采集关键信息、快速制作新闻短视频、快速完成传输发布等等一系列围绕新闻短视频生产制作传播的全流程。因此,在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中,必须对传统的新闻报道工作流程、制作方式、生产工具等进行优化,从而适应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规律要求,提升产品的传播力。
三、技术驱动 勇于守正创新
新闻媒体想要做好新闻短视频,既要充分发挥在新闻报道领域的传统优势,还要注重守正创新,积极创新技术运用,用新技术赋能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比如在最近几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湖南广播电视台通过5G技术支持的云采访和云编辑系统,不仅解决了疫情防控要求记者无法大规模到北京“上会采访”的问题,也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报道思维和路径依赖,创制了各种联通会场内外的“云采访”、“云编辑”的新闻短视频。
除此以外,随着4K、AI、VR、AR、XR等新技术与媒体内容生产的结合,也能为新闻短视频的创作带来全新的可能。比如4K技术可以提高拍摄画面的清晰度,展示一些传统拍摄技术无法呈现的视觉细节;AI技术既可以实现智能辅助编辑,例如将一些数据变得可视化,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新闻事实,也可以用于修复一些经典视频素材,拓宽短视频创作空间;VR、AR、XR等技术,则可以将虚实结合,打破传统叙事中的时空限制,为新闻短视频创作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四、结语
对于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新闻媒体来说,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既是必须直面的一次挑战,也是新闻媒体实现自我转型,优化内容生产方式、传播策略的重要机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必须充分认识新闻短视频的特点和规律,真正重视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和运营,形成自身特色,才能真正做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守好主流舆论阵地,壮大主流舆论声音。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短视频将成为未来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J]. 青年记者,2018(30): 4.
[2] 刘秀梅,朱清.新闻短视频内容生产的融合困境与突围之路 [J]. 现代传播,2020(2):7-12.
[3] 唐宇. 浅析新闻短视频创作的六个爆款思维[J]. 记者摇篮,2021(10):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