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音乐游戏化教学模式探究

赵暄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幼儿园,458000

摘要: 在“知识时代”向“素养时代”逐渐转型的当下,音乐教学作为陶冶情操的学科之一,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幼儿阶段是培养音乐素养的关键时期,而如何抓住这个关键期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则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文章理性分析了幼儿音乐活动的教学现状,以及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现实意义,并从“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本能”“优化游戏内容,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创新游戏方式,激发幼儿音乐创造潜能”几个方面提出了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策略,旨在使幼儿于“玩中学”“学中玩”中提升音乐素养。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教学;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
DOI:10.12721/ccn.2024.157022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近日,教育部在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中重点宣传了我国《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政策,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深入理解并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切实提升当前幼小衔接工作实效。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现状

想要利用音乐活动游戏化实现音乐活动的教育目标,势必要在常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各类游戏元素,让幼儿在游戏中体会音乐的乐趣,感受音乐的魅力。但当前幼儿园音乐活动化显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游戏化时,往往过于关注游戏的外在表现形式,忽略在音乐活动游戏化中融入游戏精神,游戏整体趣味性不强或控制性较强,与传统音乐教育活动的区别不大,导致音乐活动游戏化效果不佳。除此以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其教育意识,但在教学形式或互动手法上相对单一,不利于音乐活动游戏化开展。因此,教师需要意识到幼儿阶段不同个体间存在的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包括身体机能差异、音乐兴趣差异及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差异等。教师需要重视此类差异,为幼儿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实现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音乐活动或音乐游戏,打造多元化的活动方式,进一步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热情与兴趣。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音乐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本能

幼儿天生喜欢游戏。因此,教师应立足于幼儿心理喜好的链接点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让幼儿自然而然地在游戏化活动中,主动参与音乐学习活动,促使幼儿的本能得以充分释放。动静态结合的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能促使幼儿在没有任何束缚的轻松教学场域中,激发本能,释放天性,从而发挥游戏的最大教学价值。例如,笔者在教学儿歌《我的家》这一内容时,通过创设与歌曲相适应的游戏情境,促使幼儿的本能被激发,悄然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笔者让每个幼儿选择教室里自己喜欢的位置站好,并将各自所站位置周边的参照物一一记住,诸如记住自己左手边的椅子、头顶上的彩灯等。接着,笔者通过敲击小鼓敲出鼓点节奏,启发幼儿根据笔者所敲的节奏慢慢离开自己的位置;当听到笔者敲击小鼓的鼓边时,要求幼儿马上转身,之后再跟着鼓点有节奏地走到自己原先所选择的位置上。如此往复地进行这个有节奏的行走游戏后,笔者再适时地加入单脚跳、蹲走等游戏动作,不断增加游戏的难度,提升音乐活动的趣味性,这不但能增强幼儿对节奏的把握能力,而且也能激发幼儿跟着音乐节奏而行动的身体本能。

(二)优化游戏内容,激发幼儿音乐学习兴趣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其内容设置要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一是处理好幼儿的当前水平与达成最佳水平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幼儿的当前需求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游戏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并非随意编造,不能只是为游戏而游戏,让游戏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应立足于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与音乐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例如,笔者在教学《办家家》这一音乐活动时,每个幼儿都有较为熟悉的“过家家”的游戏经验,因而对这首《办家家》的歌词并不陌生。然而这首歌曲中有设置一个“念白”的环节,要求幼儿懂得进行“说与唱”的结合。这种模式不同的歌唱方法对于幼儿而言是初次接触的,幼儿常常会在“说与唱”的交替中感到迷茫与混乱。因此,遇到这种情况,很多教师所采用的是让幼儿反复练习歌唱,这样的教学难免会让幼儿感觉到枯燥与乏味。单向性的传输传授让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让幼儿真正体悟音乐的魅力。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通过设置与音乐内容相适应的游戏内容,在“念白”这个环节中,让幼儿根据歌曲内容适时地表演“炒菜”的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吃饭”“照顾宝宝”等行为,使游戏表演内容与音乐内容相融共生,让幼儿边唱边演边玩,全身心投入音乐游戏,使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在游戏中得以实现。

(三)创新游戏方式,激发幼儿音乐创造潜能

游戏方式多样化会让幼儿不断地感受到音乐游戏的乐趣,可以是师生互动型的,还可以是生生互动型的,亦可以是幼儿自主表演型的。音乐对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着特别显著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当时幼儿的内在心理需求与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游戏方式,让游戏真正起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例如,在开展《谁是小熊》这个主题的音乐游戏活动时,笔者先带领幼儿学会演唱《谁是小熊》,然后让幼儿边唱歌边游戏。很快,幼儿便会在边唱边玩中记牢游戏规则。笔者针对幼儿爱探索、爱创造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幼儿尝试担任“小老师”,尝试根据自己在边唱边游戏中所理解的游戏规则,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原来的歌词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编,并配以动作向全班同学进行现场展示。幼儿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出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动作,改编出了各种灵动又丰富的歌词。幼儿的创造热情不停地被激发,使课堂变成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飞扬的舞台,让幼儿的音乐素养得到培养。

三、结语

为了帮助幼儿在未来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必须全方位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整合幼儿园、幼儿教师、幼儿家长以及小学和小学教师的力量,合理规划不同阶段幼儿的教学课程,促进幼儿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顺利实现角色转变,进而彰显幼小衔接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金素华.浅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2).

[2]吕颖.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教育(幼教),2022(8).

[3]桑燕.课程游戏化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天津教育,20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