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同时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文化传统和民族基础上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在这样的多元文化遗产中,要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教育结合起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新疆的很多美术和教育工作者都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将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当地民众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一种保护和传承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一种方式。“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为我们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从扒书到利用文献,到用手指轻敲键盘。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在高职音乐教学中,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审美能力和民族情感,又可以促进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于民族音乐文化中含有各种民族的音乐符号,它们既是各民族的音乐语言,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产生一种民族的文化意识,从而建立起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和审美水平。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都是以形式教育为主,大量的理论讲解占据了整个课堂的一半,这种教学方式既简单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民族音乐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育意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已无法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的根本思想是以音乐的美学为中心,以音乐的潜移默化来达到其审美能力与审美价值的良性发展。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目前的音乐氛围比较宽松,音乐种类繁多,欧美音乐、日韩音乐、港台音乐、本土音乐都是鱼龙混杂。音乐在网络和新媒体的渗透下,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特别是对他们的审美观念的塑造。在我国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没有经过筛选的“垃圾”以情感快感代替了美学价值,以主观意识代替了职业音乐教学,以“快时尚”代替了客观的审美标准,造成了美学价值的混淆。另一方面,西方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古典音乐在高等职业音乐教学中逐渐没落,在他们还没有体会到其美感、被其影响的情况下,便匆匆而去。因此,在目前的职业音乐教学条件下,应着重培养哪些能力,挖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的音乐类型,并对其进行鉴别和判断,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需要。
三、新疆民族音乐与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融合的重要意义
1.外国在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音乐的态度
当前,国内外有关民族文化教育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研究上,同时也强调了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要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例如,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界的学者潘·戈尔斯基教授,曾提出过多元文化的概念,认为多元文化是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教育中的某些错误和歧视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只有建立在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推动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体验,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一种积极的认识,并愿意参与到国际社会中去。
2.我国在地方高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引入少数民族音乐的态度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脉络的,在经历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后,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出现了缓慢的停顿。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音乐、建筑、舞蹈等行业的兴起和发展。80年代,民族音乐融合的开创,使我们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与多元化有了新的认识。1986年,学术界更加重视和研究“美育”,为把民族音乐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到2009年,要改变教育理念,把素质教育活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使中国的文化和音乐人类学得以普及,把民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新疆高等职业学校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挖掘民族音乐的历史背景,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浓厚兴趣
新疆高等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多,学生们也接触到了不少的少数民族歌曲,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老师教给学生《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疆好》,这些都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的方法,可是不管他们怎么唱,都没有办法让他们唱出自己的歌。这是因为学生对歌曲的背景不了解,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含义,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对音乐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气息,从而使他们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知识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音乐教育中亦是如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少数民族的生活,而不是用达甫和纳格拉来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维吾尔舞蹈的真实感,并让他们深入了解各种乐器背后的民族文化。同样,在讲解民族乐器时,老师不仅要展现器乐自身,还要让学生走到外面去,将音乐与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在民族生活中体会到音乐的原生态。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征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深化民族音乐教育改革,扩大民族音乐教育资源
“库夏克”、“埃提西希”、“卖达”三种饶舌的乐曲,让人难以理解,维吾尔族的风格,在新疆的音乐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更快的领悟,更好的掌握它们的精髓。老师们可以利用本地的音乐材料,将维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让他们欣赏维语的原汁原味,并用双语诠释其内涵,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断地鼓励他们从自己开始,搜集更多的音乐,并将其与其他人共享。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图片、视频和真人互动等多种形式来激发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结语:新疆的少数民族音乐题材广泛,所反映的民俗、文化也不尽相同,但流传下来的音乐多以热爱生命、热爱家乡为主,这些音乐为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与资源,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来自不同地域的音乐,从而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了他们的审美观。
参考文献:
[1]冯媛, 秦宇. 论少数民族音乐进入高职音乐课堂的价值与方式[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36(4):4.
[2]邹莉娟. 新疆昭苏县少数民族音乐现状调查研究[J].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2021, 000(002):P.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