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少数民族歌舞则是一个国家 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在传播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普及舞蹈教育走进了中学的课堂。教育 实践中,以美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培 养和提升教育对象“体”和“美”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进行民族舞蹈教 学的同时,要把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渗入到教学中,以提高其美育水平,让其体会和发扬积极健康、以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培养其爱国情操、塑造个性、健全人格,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文化和教育作用。
一、论民族舞蹈的教育作用
(一)民族文化的传授作用。“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少数民族
歌舞是一种使学生认识本民族的一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 其他民族的生活,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化特征,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在中学的民族舞蹈课上,要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舞蹈的文化内涵,使 他们认识到舞蹈的不单单是身体和身体上的锻炼,还要深入地研究和 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这样,只有这样,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舞蹈的基 本体态与基本动作与民族舞蹈的文化与内涵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外表 走向内在,对民族舞蹈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从而实现身 心的统一,并由内而外地呈现出民族舞蹈的特色与风貌。比如傣族的 独特的“三道弯”,由于傣族对蛇、鸟的图腾信仰和傣族的水系有关 ,傣族人在河边生活,对水也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要从民族文化的 角度出发,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舞蹈的外部形式来源于其内在的文化,应充分地发挥民族知识的作用,使其达到形神具备之效。
(二)提高审美意趣。在素质教育中,审美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 关键因素。在舞蹈教学方面,职业性舞蹈与普通中学教育是有区别的 ,而中学舞蹈教育则更侧重于学生对艺术的欣赏。以提高对美的鉴赏 力和对美的感知,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舞姿优美,舞姿优美, 造型优美,让受训者体会舞姿之美。通过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趣 味、审美水平和审美情感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持续的 提升,培养他们的崇高情感。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对美的认知,发掘美,区分对错之美,逐渐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三)促进身心发展。舞蹈它对青年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大的影响。身心发展既包括了生理上的和谐发展,也包括了精神上的和谐发展。学生此时期正处在从幼稚到成熟期的转变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 在生理和精神上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些改变既有正面的,也有负 面的。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作为媒介,它能锻炼人的体质,使人拥有健康的身体。
二、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实践
我国的少数民族歌舞是多姿多彩的,但在普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 ,不可能一—呈现给学生,只有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一种,才能 将其所具备的民族特色展现给学员。本文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 · 音乐与舞蹈》第三单元的藏族舞蹈为例,介绍了藏族民 族舞蹈艺术的多样性,其动作、体态源于其自身的劳动。在日常的课 堂上,以基本的体态和动作为基础,引导同学们进行对民族的文化的探究。
(一) 在舞蹈动作教学中加强民族文化传授
藏族舞蹈中,总是要使膝盖持续快速、富有弹力地抖动,持续地 屈伸,是藏族舞蹈中的一种独特的韵律,而众所周知的踢踏舞中也含 有这样的韵律。比如,在藏族舞蹈课堂里进行了踢踏舞的教学,并对 其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因为天气原因,地面会被冰雪覆盖,藏族人以 发展畜牧业为主,从事少量的农事,而农人则在冰雪覆盖的大地上跺 着脚丫,渐渐地就演变成踏地的舞步,有了踢踏舞。踢踏舞起源于藏 族的生产和发展,它是一种具有自我娱乐性质的舞蹈。在理解藏族舞 步的构成和文化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藏族舞的文化和精神,深刻地体会到舞蹈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在作品赏析中提高审美能力
以舞者的身体动作,形体,表情来唤起人类的审美,从而达到提 升人类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水平和情感的目的。在欣赏舞蹈作 品时,要从结构、动作的剖析入手,探索作品的形式之美与组成之美 ,进而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第九次桃李杯全国舞蹈比赛 的金牌《翻身农奴把歌唱》,以藏族民间舞蹈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以西 藏人民在政府领导下实行民主改革,以及对农民的解放。作品以三个 情感结构的束缚、解放和释放来表现西藏农民心中最真实的情感。该 舞曲的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由一步一步到最后达到了最高境界。第 一部分是舞姿的开始,表现了藏族在封建农奴制度的压迫下屈膝从事 劳作的活动,表达了他们的痛苦和悲伤。第二节是藏族人在国家领导 下,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走向了自由的生活,藏族人的脊梁终于 挺得笔直,整个舞蹈的节奏是伸展的,舞者们也是缓缓站立,象征着 藏族人已经站立了。第三个段落的释义,表现了藏族人在得到解放后的激动,以及他们一同欢呼的快乐情感。
(三)在舞蹈各个教学环节中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指学生的生理和精神发展。青春期的青少年, 在基础的舞蹈练习中,可以让肌肉纤维的肌肉变得更加地粗壮、强壮 ,从而促进肌肉、骨骼、关节的协调发展,从而塑造出一个健康的身体 。通过跳舞动作锻炼,可以改善人体的柔韧性,改善体质,有利人体的发展。在中学阶段,集体舞是最普遍的一种。团体舞蹈具有强烈的团体元素,从团体舞蹈到课堂活动,都需要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在同学员的交往中,人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而团体舞蹈可以促进同学们的 互动与情绪的交流,使同学们彼此认识,并逐渐地使他们懂得他人是 如何理解自己的,并从他人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认识彼此 。促进同学们的友情,培养同学们的共同合作。在学跳舞的过程中, 要把跳舞的每一个步骤和步骤都记录下来。舞步具有首尾规律、大小 规律、近远规律等特征,并能灵活地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练习。通过 练习,使学员的记忆和思考能力得到持续提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
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已经将舞蹈融入到中学教学当中。它具有弘 扬国家文化、提高受教育人欣赏“美”的本领、增进受教育人的身体和 精神发展的功能。以舞蹈的教育职能为核心,把民族文化引入到中学 的舞蹈课中,引导学生探究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提高其鉴赏与欣赏 的能力。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知识认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的文化和艺术的喜爱。
参考文献
[1]王笑笛.民族舞在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J].发明与创新 ·职业教育,2021(4):84-85.
[2]陈玲丽.舞蹈元素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2):127 .
[3]史曼洁.立足民族的音乐教学模式创新初探:《中国少数民族鼓舞节奏训练教程》评述[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