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通过理解节奏和把握旋律,小学生可以理解和感受音乐真正的魅力和内涵,尤其能够对音乐表演准确把握。但是音乐是非常抽象的艺术学科,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弱,小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贫乏,觉得音乐体态律动的相关学习很困难,所以探索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就非常必要。基于此,本文对小学音乐课堂中体态律动运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对策。
一、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发展趣味,提升兴致
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爱好来看,他们的音乐学习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是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就是关乎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师单调乏味的单一唱歌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构建趣味课堂的目标,进而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堂教学的质量不高[1]。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音乐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彩,也让音乐的内涵更加丰富,更有助于增强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而推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二)增强记忆,拓展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是承载音乐表现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只有牢固地记住了体态律动节奏,才能在深层的理解中表达出音乐内涵。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体态律动的记忆是复杂且困难的。所以只有通过体态律动训练结合身体节奏,将音乐的复杂节奏转变为身体节奏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相对轻松地记住音乐节奏,为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表演,巩固表现
“体态律动”教学将“动静结合”的音乐教学方式应用到小学音乐中,使音乐的美感得以充分发挥,这也让体态律动课堂更加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在体态律动课堂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喜好,结合音乐感和节奏感,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跟着教师一起“动”起来,融入音乐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模式的运用策略分析
(一)明确体态律动模式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音乐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晰体态律动这种模式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中的应用,还要使学生在听的时候能够更好地体会到节奏,并将自己的理解传达给身边的人[2]。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体态律动定位,在课堂上演奏优美的音乐,让同学们按顺序走进课堂,在优美的音乐中想象出美丽的世界。
比如,在“动物”主题的教学中,同学们在学习情境中就是一些动物,还有一些同学则是点缀动物园的植物,他们在歌声和动作中,在欢乐的体态律动和气氛中感知了音乐的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来引导学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创造出具有强烈节奏性的旋律律动,学唱歌的速度不一样,表现出来的音乐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结合体态律动和表演,让动作和节拍贴合,使得教学更高效。此外,我们应该注意到体态律动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有效感知音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和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变化,因此,体态律动的设置一定要让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旋律、音高等因素的曲折变化。
(二)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
单纯的体态律动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使学生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把体态律动融入到音乐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听觉水平和感知能力。而“身体乐器”主要是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来回应音乐节拍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欣赏到音乐的美妙之处,又可以节约部分教育经费,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知音乐,促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一些教师对“身体乐器”有错误的认知,并不能使体态律动教学得到理想的效果。其实,身体乐器也是一种表现体态律动的教育方式,教师们通过安排趣味的音乐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们积极地参加。
比如学习A.O、U的发音时,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字母发声都要将嘴张大,让自己的声音更加饱满、丰富和充满节奏感。当学生发声时,他们会把自己置身于一望无垠的原野之中,感觉口腔的振动,提高乐感和音乐敏感度。同时,在唱歌的过程中,嗓子发声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比如有些歌曲的发声练习就是通过长调来进行,要用平缓的气息和真切的情感来完成。而有些歌曲则要求短调,发声要快、专注、情绪饱满和集中。由此可见,只有学会了运用嘴巴的力量,学会了正确呼吸和换气方式,才能更加体会音乐的魅力。所以,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教师要仔细地对课本进行合理分析,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实现发声器官的和谐运作,从而有效增强其创造性和表达能力[3]。
(三)在体态律动中培养学生思维
针对小学生而言,其思维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这一阶段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在律动教学过程中注重联想,从而更好地加强音乐课堂知识讲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聆听、鉴赏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想象,有效了解歌词含义、风格等,深化学生的音乐思维。
比如,在《卖报歌》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首歌曲。可以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积极搜索相关资料,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其内容加以处理,从而实现视频、音频和文字的有效结合,并在此帮助下来更好地开展律动教学。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这首歌曲的音频,并且在跟随演唱中感受这首歌曲的情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歌唱,可以分为合唱、独唱等环节,以此来深化这首歌曲的律动含义,让学生能够有效处理歌曲的演唱方法,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脑海中联想出情境,并做出相关动作,以此来加深对这首歌曲主题、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这首歌曲的力度、音色等。这样不仅能够拓展音乐思维,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歌曲和舞蹈动作结合,将小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通过这样的方法来促进思考,让每组小学生都能够认真研究并创作和这首歌曲相关的舞蹈。这样能够使学生很好地感悟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演唱方法,在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4]。
结语:
总而言之,“体态律动”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和感知音乐,从而有助于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和把握,有效提升他们对音乐的欣赏水平。所以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体态律动形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最优化,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促进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5]。
参考文献:
[1]陈旭.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小学生(下旬刊),2020(01):35.
[2]张丹青.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01):67.
[3]张小磊.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J].北方音乐,2019,39(24):178-179.
[4]刘静.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4):208.
[5]周倩倩.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效运用研究[J].黄河之声,2019(2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