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利用音乐律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魅力,并且运用音乐律动来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活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已经不能满足于学生的需求,而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性,在此背景下探究小学音乐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利用音乐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小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是很难集中的,他们总是会被身边的事物所吸引,尤其是喜欢模仿别人做动作。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律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动物狂欢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音乐伴奏下,模仿动物的叫声,感受动物的不同情绪和表情,然后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跟随音乐的旋律在脑海中想象各种不同的动物。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想象中的动物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每种动物都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以及它们的动作特点是什么。当学生对各种动物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想象与之相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创造的场景中去感受不同动物们的表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演唱歌曲,让他们在模仿中感受音乐节奏和音乐情绪,这样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音乐。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现实世界中某些事物或形象的反映,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想象,人们可以发现很多未知的世界,并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新形象。音乐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艺术活动,在音乐课堂上创设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比如在《大海》这首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歌曲中感受大海的广阔,并引导学生想象大海的样子,学生的想象被教师的启发激发出来了,于是他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我可以走出家门去看看大海,我还要告诉大家:我们的家乡就在大海附近。”有的说:“大海就在我脚下,我可以踩着它的浪头走向远方。”有的说:“我们可以去游泳,去感受大海的美,欣赏大海的颜色。”当学生们对大海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在音乐律动中感受《大海》这首歌曲情感。
三、在音乐律动中体会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
在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中,可以体现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人文精神,也可以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在音乐律动中了解并融入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例如,教师在教学《瑶家儿童爱唱歌》时,先引导学生去了解“瑶家”的由来,让学生结合瑶族的历史故事、民风习俗,通过对“瑶”字的音译来理解瑶家的由来和生活状态,通过对瑶族音乐的节奏特点的分析,让学生了解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音乐进行律动表演,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
四、在音乐律动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音乐作品,然后借助音乐律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这些不同作品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音乐律动中感受不同作品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
例如:在教授《没有祖国哪里会有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相应的音乐律动活动。比如:让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来进行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律动中。
具体步骤:(1)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手拍手的游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为歌曲和节奏分别做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中小动物们走路的样子。
(2)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探究,例如:“你觉得这首歌好听在哪里?”“你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喜欢呢?”在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探究。
(3)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播放音乐律动,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模仿歌曲的节奏,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歌曲的节拍来进行创编,最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创编的歌曲。
通过这种游戏式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音乐律动中来,这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
五、通过音乐律动培养学生的乐感
乐感是一种感受音乐、把握音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来获得。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律动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乐感。因为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音乐节奏、节拍等不太敏感,甚至会出现听不懂音乐的现象。但是小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乐感,就能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律动来培养学生的乐感。
六、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创编
即兴创编是让学生在音乐律动中对自身的思维进行发散,从而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以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对音乐进行创编的过程中,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其中,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例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律动,并要求学生将歌曲中的各个元素进行模仿,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让学生进行模仿时,就可以让学生模仿春天万物复苏的场景进行创编,例如:“小草发芽了,小树长大了”、“春天到了,小树穿上了绿衣”等;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将音乐要素结合起来进行创编,例如:“春天来了,小草长得好高啊”,桃花开了”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歌曲中的两个相同的乐句结合起来进行创编:“我看到了绿色的树、白色的花”等。
结语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游戏、舞蹈、律动等多种方式来营造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氛围营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和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律动结合的策略和意义[J].姚海军.新课程,2021(20)
[2]小学音乐律动教学中的声势律动妙用探讨[J].王丽杰.大众文艺,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