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近三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中外记者采访风格比较研究

尹栋

泰安市烟草专卖局,山东省泰安市,271000

摘要: 当代社会是新媒体发展迅速的信息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全国的两会已经成为人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也是记者期待采访的最佳时机,是记者们聚集的中心。两会会场内外充满着新闻信息的硝烟,两会结束后的中外记者招待会更是每年两会期间人人关注的热点,也将两会新闻采访推向了高潮,记者们个个摩拳擦掌,等待着最佳采访时机,记者们与总理的“唇舌之战“更是两会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
关键词: 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采访风格比较研究
DOI:10.12721/ccn.2025.157025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中外记者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的采访

全国每年召开的两会是中外记者们最为期待的事情,就近几年我国两会召开时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共计3000余人,但是能够参与到中外记者招待会的记者也就区区几百人。能够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幸运儿都十分重视和珍惜这一时机,在步入会场之前就早早坐好采访准备,精心准备采访问题以及会场提问时突发状况的应对措施。由于记者招待会记者多、摄影媒体多、时间有限等因素影响,有时往往会无功而返,错失难得的采访机会。

二、两会记者招待会上的中外记者采访风格的比较

通过分析近三年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中外记者提问采访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能发现中外记者不同风格的采访方式,以及他们对两会关注内容、关注方向的不同,都能分析得出中外记者不同的采访内容。

(一)中外记者关注内容的不同

从中外记者对两会内容的关注点以及关注方向上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明显差别,国内记者的主要关注方向偏向于民生问题,多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展开,对国家自身建设以及政策领域的问题进行提问,而且问题大多比较宏观,不够具体。所以老百姓的重要焦点问题没有被涉及到,在大众看来会显得比较空泛;国外媒体发问大多取材于时效性强、焦点突出的敏感问题,关系比较重大,有的涉及国际关系、政治层面决策等,看似比较宏观,但往往通过热点话题缩小新闻切口,发问比较直接、具体,能够充分吸引大众的眼球,在公开场合也容易得到回答;港澳台记者多从两岸建设、一国两制体制建设、两岸和平稳定发展方面进行提问。以下对内地、港台、国外记者近年来两会提出的问题进行列举:

1、内地记者采访:2018年的采访提问问题有:改革开放模式与以往40年的变化发展;放管服改革工作的具体发展情况;民营企业发展困难,政府如何看待并采取何种措施;中国就业市场仍然存在就业难现象,政府如何解决;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否会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中国目前还是存在因病致贫的现象,政府有哪些新的举措;互联网+和共享时代时代已经悄然来临,政府如何有效推动互联网+发展,有哪些措施;

2.港台记者:建设港澳大湾区会不会影响香港失去原有的特色的定位,从而模糊一国两制的界限;如何使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有哪些举措能维护两岸同胞的利益;

3.外媒记者:有国家认为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影响到他国的外交政策,进行着政治渗透,您怎么看待;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壮大是否会替代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如何打消这种想法,避免中美贸易战的发生,如果贸易战发生,中国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如何更进一步,希望俄方采取哪些措施以及中方会采取哪些措施;中日关系如何实现真正复苏稳定,双方要采取哪些行动,您是否会接受邀请,促进中日两国领导人互访;

(二)中外记者措辞方式的不同

纵观近年来两会记者发布会上中外记者采访实录,可以明显看出中外记者的采访风格在采访过程中言语措辞上也有相当明显的区别,也从侧面反映了文化领域上的差异。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才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诸子百家文化发展繁荣昌盛,孔孟之道成就了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近年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在文化精神领域建设重视程度也明显增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加速国家文化领域向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也在我们的记者在两会记者发布会采访过程中措辞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我们的记者会出于习惯以及礼貌的角度在正式发问前通常用敬称以及礼貌用语进行开头,比如:“尊敬的”、“您好!您幸苦了”、“请允许我代表”等等;而反观国外媒体记者进行发问时,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进行提问,并且在措辞上直切主题,没有避讳,在沟通风格上显得比较强势,沟通情境显得不那么舒缓。

另一方面,我们国内的媒体记者通常在发问环节表述过程中,容易将关键词集中分布,并且在关键词的表达上容易使用情感化的动词,比如:“最好”、“发展”、“繁荣”的频繁集中出现,这样呈现在受众面前时,受众难以对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有很高的认同感,甚至产生怀疑真实性。而国外媒体记者采访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分散分布的同时,只用捎带情感色彩的名词以及形容词来表达态度,把采访过程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关键词分散分布在其中,一步一步的加强了受众对信息的认可程度,可见中外记者在采访措辞上的不同也体现出其采访风格的异同之处。

(三)中外记者采访技巧上的差别

采访过程中对于媒体方记者而言最重要的环境就是提问,问答也是所有记者开展采访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关系到整个新闻采访的效果。所以,发问能力经常被作为一个记者合格的检验标准,一名优秀的记者一定是一个思维敏捷、表达充分、逻辑缜密、判断力强的发问者。回顾三年来两会记者发布会中中外记者采访实录,我国媒体记者提问时通常比较拘禁,关注内容也侧重宏观层面,在措辞表达方面也中规中矩,体现文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又因其关键词分布、情感表达用词、采访整体结构设置等相关问题让采访效果不太突出,这与我们的国情、执政思想以及媒体习惯都有着极大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采访技巧上的局限性也对采访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国外媒体记者通常比较放松,善于从侧面迂回提问,并且从倾听中提取新的问题,比如:“有国家认为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影响到他国的外交政策,进行着政治渗透,您怎么看待?”在总理进行回答后,抓住核心关键词进一步进行发问:“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壮大是否会替代美国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如何打消这种想法?”等一系列发问能够将采访深度进一步拓宽。同时外媒记者善用调侃的语言,从而拉近受众与信息、采访这与被访者的距离感。

三、结语

两会是我国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展示政府工作成效的最高平台,每年在两会上总理与各国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都有着“精彩表现”。通过文章对中外媒体记者采访风格的简析,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在执政观念、价值观念都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国内媒体记者在两会大舞台也应该消除鼓励、善于发问,向世界展示中国媒体记者的风采,扩大世界影响力,充分展示和谐民主的中国风貌。

参考文献:

[1] 于松明. 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中外记者提问特点及内容分析[J]. 新闻记者, 2008, 000(008):73-75.

[2] 无.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J].  2021(2018-6):8-8.

[3] 马颖秋. 政府新闻发布会翻译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以2015年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英译为例[J]. 大学英语,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