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及其启示

李珉昊 冉阳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摘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只有在经历时间的推演下,不断地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找寻真相,才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音乐教育也是历经了漫长的时间沉淀,不断地从实践中探寻真理,逐步寻找到了适合于中国的标准。本文从历史的维度去分析、梳理中国音乐课程标准的演变,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关键词: 音乐;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发展
DOI:10.12721/ccn.2024.157108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一、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一)音乐课程的重要性:音乐属于艺术的一种,而艺术出现的时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治愈人的心灵、乃至于对于人类的发育都可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就说过“艺术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其次对于音乐来说还有着教化的作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十分肯定音乐的作用,主张将礼乐相结合,强调音乐还可以从道德上感化人。音乐也是德育教育很好的辅助手段之一。更甚至是对于医疗方面音乐也起到很大的帮助,近些年音乐不断地和医疗、心理相结合,产生了音乐治疗帮助了许多人。

(二)音乐课程标准:直到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国外的思想逐步进入中国,1842年马礼逊学堂开设音乐课,从此以后音乐才正式走进了中国的学堂。对于这一时期的音乐课程来说,体系还是不完善的,没有经验的加持,没有实践的真理使得音乐课程的教学不够完善。这就彰显出了音乐课程标准的重要性。首先从标准的定义来说:“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课程标准的拟定是在经过反复的斟酌之后才统一颁布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从实践中去寻求真理,课程标准就是在经过实践后得出来的理论,一切的标准都是符合并且有助于中国学生发展的,是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所以音乐课程标准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仔细的研读从新中过成立之后所陆续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可以从中发现音乐教学的过程演变,并且从中进行反思。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育都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找出共性,才能更好的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脉络

(一)初始时期:1840年,由于侵华战争的开始,中国正式掀开了近代史的发展。国外思想进入了中国,不少群众在接触到新思想后,意识到了与强国的差距,人们开始摆脱固步自封的状态不断地学习着西方的思想文化,留学于海外的中国人也逐渐的增加,这也为后来音乐课程标准的建立颁布打下了基础。从1842年正式有音乐开始,到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归来,在小学开设唱歌课之前可以看作是音乐课程体系的开端时期:这个时期可以看作是“被动接收时期”人们对于音乐的状态是被动学习,而不是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是音乐课程实践的第一步。从1903年到1923年,人们开始从被动接受音乐转为了主动去进行变革,在这一时期正式出版了属于中国的音乐类教材,进步留学青年开始将国外所学和中国结合在一起,试图找到适合中国的音乐授课方式,这一时期也在不断的去探索着中国的国情和学生的状况,这一时期是在实践中寻求真理的时期。

(二)发展时期:1923年所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制定音乐课为每年必修科目之一。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正式进入了发展时期。到了1929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课程暂行标准》改“乐歌课”为“音乐课”并且对课时提出了要求,可以看出对于音乐课程的体系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完善。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都是音乐课程不断在发展的高速时期。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来说,相较于初始期的迷茫和摸黑前进,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和细化了。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制定更大程度的发挥了音乐课程的作用,在育人,育美,育德方面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帮助,也更加的符合中国的国情。

(三)成熟时期:1949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在此次大会当中,总结了过去在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苏联教育方面的先进模式,建立属于中国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体制,中国的教育发展至此开始逐步走向了成熟时期。虽然因为文革的原因停滞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但在恢复之后教育部一直不断地在实践中找寻经验,不断推动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完善。

三、音乐课程标准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从音乐正式走进学堂开始系统化的发展,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摸索,可以看到音乐课程标准在不断地“丰满”,从最初只是将古诗歌纳入章程当中,并不是开设音乐课。在到模仿西方的学制进行学时,学习内容的逐步完善。实践让中国开始逐步的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发展,在实践中意识到模仿西方的学制不适用于中国的学情,继而逐步根据中国学生的学情以及国家制度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完善。从集中于歌曲的学唱,乐理知识的普及,再到逐步意识到以学生为主,以及音乐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加入了对于美育方面的要求,这也是在实践中所逐步意识到的观点。

(二)推动音乐课程标准的普适性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每个地区的发展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同之处。教育资源的匮乏,教学用具的不完善这些都是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教育部出台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是面向于全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所指定的,在普适度和可行性上依然会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在农村学校,教学用具匮乏,在对于学生关于音乐的创编,创造性培养方面很难推进。

(三)建立高效的闭环式发展:老师、学生以及课程标准作为整个教育环节的主体性存在,要形成高效率的闭环式发展。教师作为连接点的存在,从源头就得把控好对于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发挥,对课标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对于新版课标的颁布,还是有许多老师没有做到详尽的理解,在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规划上还是无法快速跳出固有的舒适圈。只有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的领悟,带到课程设置安排当中才能够教好学生,做好连接点。

结论

历经百年时光的推演,中国的音乐课程标准在结构,内容上都不断地在完善,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以及每一位音乐教育者为之所付出的努力。教育者要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吸取经验,高举育人的旗帜杨帆启航。

参考文献

[1] 刘昭.析二十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的发展沿革[D].导师:吕屹.河北大学,2014.

[2] 曹景谐.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发展脉络与新版本在音乐考试评价中的实施路径探析[J].中国考试,2023.

[3] 冯钰荃,王腾宇.从百年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演变看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J].基础教育课程,2021.

[4] 宋蓓,郁正民.新中国六十年音乐课程标准发展的回顾与反思[J].教学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