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下载
小学音乐课中民歌教学方式的创新

张靖惠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校,15001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民歌越来越受欢迎,有些地方已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入了民歌的内容,这在某种意义上既加大了对民歌的宣传力度,又让更多的学生对民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这还对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有所帮助。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必须在课堂上进行民歌教学创新,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学习。为此本文探讨了小学音乐课中民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期能为今后更好地将民歌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小学音乐;民歌教学;创新
DOI:10.12721/ccn.2024.157444
基金资助:
文章地址:

前言

民歌历来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民族文化的底蕴与传承。当代的小学音乐课堂,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多元的文化特色。小学是最好的教育时期,也是每位老师都必须重点掌握的教学阶段。新时代的老师要制定日常的教学方案,以“民歌教学”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营造出音乐教学氛围,培养和提高学生对音乐感知能力。

一、重视音乐课上的教学,把民歌融入其中

(一)融合民族音乐的曲调艺术

“曲调”是民族音乐的精髓,一个好的曲调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独特的音乐韵味,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里接纳和喜爱上民族音乐,并在里面找到自己独特的音乐元素。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民族音乐的旋律,在必要的时候,要抓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及时的给学生们进行引介和引导,从而提升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二)重视民歌歌词

许多民族歌谣中蕴含着引人深思的词句,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感知与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音乐审美教育与民族歌词联系起来,并不断地引进民族的文化元素,使教学活动更接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真正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

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音乐意识形成

在提高和拓展教学水平的同时,应积极寻求新的课堂教学手段,融入民歌元素,并在教学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传授基础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注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去体验和理解音乐,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有些学生缺少了一些音乐训练活动,我们应该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形成自己的音乐学习体系,并使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营造出一种五彩缤纷的音乐文化环境,使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得到全面地提高,从而使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由于学生自幼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喜爱的音乐因素也会不尽相同,他们对民歌的感受也会不尽相同。低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些学习基础,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强,常常无法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但是,高年级学生,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但却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实践,在音乐教室里唱歌时,往往会出现怯懦、腼腆的情况。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小学由于教育环境不完善,很难很好地掌握好方言与民族音乐相融合的方式。以上就是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当地融入新时代的民族音乐文化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丰富民歌教学手段

(一)建立良好的音乐形象

在小学的音乐课上,老师们要合理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时间,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好的作用。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老师们要自觉地把握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学生喜欢有趣、多彩的新鲜事物。假如学生认为老师讲授的内容很枯燥,那么很可能会因其他事情而分心。所以,老师要运用生动有趣的民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沉浸于自身的情感中,体会到民歌特有的韵味。

(二)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已在许多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包括小学的音乐课。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民歌的教学,这种方法既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又可以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比如,在《竹竿舞》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欣赏《竹竿舞》,并根据不同的颜色来辨别歌曲的情绪。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组合,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唱歌。老师还可以用普通的碗,盘子,筷子来演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此外,老师也应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来表达歌曲,以启发学生的灵感。有了前期的准备,学生们创编民歌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四、重视民歌演唱教学

(一)重视音乐节奏

节奏感是音乐最显著的特点,在进行民歌教学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感的把握可以由肢体的律动来实现。老师在进行民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身体的律动来体会民歌的节奏感,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民歌,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就拿《阿细跳月》来说,这是一首云南彝族的民歌,教师要根据这一民歌的特征,并结合教学实际,确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体会《阿细跳月》中五拍子的韵律(在不同调试中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对旋律的创作手法有一定的认识。2.在教学这首民歌的时候,还要教授彝族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通过身体的语言来表达音色、速度和力度的变化。

(二)理解民族语言

民歌与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其中,民族语言在民歌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语言,使其更好地领会民歌的内涵。在进行民歌的教学时,要使学生们意识到由于地域的不同而产生的歌唱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以及不同民族语言会产生不同的歌词风格。例如,在我国的西北部,地形崎岖,地势陡峭,特别是在黄土高原上,这里的人们必须不断与大自然抗争,因此,他们的性格才会变得刚毅、豪迈。所以,大部分的西北民歌,都是声音洪亮、气势磅礴、淳朴自然。而南方和北方则截然不同,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小桥流水,细雨蒙蒙,气候温暖湿润,造就了江南的人们细腻多情、温柔似水。所以,江南民歌的声韵优美,唱腔中充满了“吴侬软语”的特点。在进行民歌的教学时,教师要区分出各地的差异,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各种民歌的特点。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培养学生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方面,应重视音乐课的教学艺术,将民歌与音乐教学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小学生年纪比较小,对不同种类的音乐很感兴趣,他们喜欢在日常生活中探索一些新的事物。通过对学生音乐意识的培养,结合民歌教学实例,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婧.民歌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有效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18,(10).

[2]翟永强.浅谈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2,(6).

[3]徐琳娜.原汁原味传民歌,载歌载舞承文化——小学音乐民歌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7):14-16.

[4]韩彦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小学民歌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徐敏.“抛”向小学音乐课堂的民俗民间音乐——乐清民歌《对鸟》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10(18):89-90.

[6]胡慧东.土家族民歌进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思考[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7.